7月30日,在全省季度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梁言順著眼安徽發展全局,系統提出了7個方面47個“創新之問”,向全省發出了以創新開路、靠創新破局的奮進強音。滁州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動,強化整體謀劃,研究制定七大專項行動方案;強化全域推進,組織各縣(市、區)和園區、市直相關牽頭部門、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同題共答;強化動員部署,市委召開七屆九次全會,進一步動員全市上下創新突破、創先爭優,以作風建設新成效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沖前三、進百強
天長以“創新之舉”答“創新之問”
安徽省委振聾發聵的“創新之問”,為全省上下標定了新起點、發出了動員令。在這場關乎未來發展的大考中,天長——這座始終位居安徽縣域經濟第一方陣的排頭兵,以“標兵”的自覺和“追兵”的警醒,深刻叩問、全面謀劃,近期結合“十五五”規劃編制,提出經濟總量進入全省縣級前三、經濟綜合競爭力躋身全國百強縣,主動扛起“大縣挑大梁”的責任擔當,奮力書寫天長高質量發展答卷。
滁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陶濤/攝
為何創新?
破除“小富即滿”
求解“優等生”的高質量發展必答題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突破的方向。對天長而言,“為何創新”絕非錦上添花的可有可無,而是關乎能否守住態勢、再造優勢,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的生存之問、突圍之問。
作為安徽縣域經濟發展的“優等生”,天長產業基礎扎實,民營經濟活躍,形成了儀表線纜、合金材料、醫藥醫療等特色產業集群,連續七年位居制造強省“十強縣市”前3,連續八年位居全省民營經濟考核一類縣前3,蟬聯三屆全國文明城市,全省鄉村振興戰略考核實現“五連優”,榮獲全國縣域商業體系建設“領跑縣”、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等多項國家和省級榮譽。但榮譽背后,天長市委、市政府始終保持清醒:標兵漸遠,追兵漸近。面對長三角一體化深度推進帶來的區域競合新態勢,傳統產業附加值不高、新興產業體量不大、創新資源儲備不足等“成長煩惱”日益凸顯。若滿足于現狀,必將陷入“路徑依賴”的陷阱;唯有創新,才能突破瓶頸,實現從“體量優勢”向“質量優勢”,“鏈條優勢”向“生態優勢”的躍升。
這,正是天長作答省委“創新之問”的戰略自覺。
如何創新?
產業升級、科技賦能、協同聯動
破解創新發展“基因密碼”
安徽鑫鉑科技有限公司光伏組件邊框生產車間。記者盧志永/攝
一是以產業升級“提速度”,夯實發展根基。天長市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以“3+3”產業鏈為主導,統籌做好“煥新、壯大、培育”三篇文章,推動產業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實施“數字化改造+技術攻關”雙行動,大力推動儀表線纜、電子產品以及玩偶玩具“老三樣”迭代升級。特別是儀表線纜產業,成功研發高精度雷達物位儀、智能氣體傳感器等20多項高端產品,溫控儀表占全國60%以上市場份額,集聚企業超500家,集群建設成效評估全省前3,獲批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國家級智能測控裝備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新興產業“小苗成大樹”。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通過強鏈補鏈延鏈加快建成一批以重大項目為支撐的產業集群和基地。合金材料形成涵蓋銅基、鋁基、鐵基、鎂基、鎳基的產業集群,成為長三角最大的鋁基材料生產基地,今年產值將突破700億元;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入圍全省產業基地建設名單,鑫鉑新能源、眾鑫科技等企業成為比亞迪、吉利等長期合作伙伴。未來產業“領航新賽道”。主動把握未來產業發展規律,在低空經濟、氫能儲能等領域實現破題。依托通用機場建設,加強南信大氣象、雷達等專業的智力支持和泛美航空的技能人才支持,大力推動航空器制造、通訊導航設施、大氣檢測、航空旅游、飛行培訓、應急保障等領域發展。加快推進張鋪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大力發展水制氫、液化、儲運等產業,已招引落戶項目3個。
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天康集團。記者計成軍/攝
二是以企業培育“激活力”,跨越“超千家”目標。天長市聚焦企業梯次培育,通過建體系、優管理、樹標桿等舉措,力爭規上工業企業超千家,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建強梯次培育體系。根據企業不同發展階段需求,構建“規模以上企業—億元企業—5億元企業—10億元企業—100億元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雙梯次培育路徑。截至目前,全市規上工業企業達781家,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15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0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家,形成層次分明、協同發展的企業格局。實行動態培育管理。圍繞精準服務和高效扶持,分類建立入規、創新型中小企業等4類培育庫,實行動態“優勝劣汰、有進有出”管理機制,確保資源向潛力企業傾斜。截至目前,培育庫企業達200家,其中入規企業培育庫80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庫50家、省級專精特新培育庫50家、國家級“小巨人”培育庫20家。突出標桿示范引領。聚焦企業規?;⒅悄芑劝l展方向,深入實施技改提升行動,通過樹典型、立標桿,開展數字化轉型示范培育。今年以來,安徽華林磁電科技有限公司年產800噸充電樁用磁性材料項目等4個數字化轉型項目獲批制造強省政策資金支持;天康集團“安徽天康高精度測控裝備5G工廠”入選工信部5G工廠名錄,天康集團“天康云工業互聯網平臺”被認定為安徽省行業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全市企業數字化轉型樹起新標桿。
三是以協同聯動“強引擎”,打通“進前三”通道。天長市進一步發揮三面環蘇、毗鄰南京的區位優勢,在長三角一體化浪潮中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爭當全省“融長”的橋頭堡、排頭兵、主力軍。主動融圈進群。建立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蘇皖毗鄰區環高郵湖生態經濟圈成功簽約,長三角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我市召開。深度嵌入長三角地區產業鏈條,連續5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滬蘇浙項目占比超60%。與南京市六合區簽訂“天長-六合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共建框架協議”,打造毗鄰區合作樣板。全面做強載體。滁州高新區“追高逐新”,全省國家級開發區考核位列第4,安徽自貿區滁州聯動創新區考核全省第1。金牛湖新區“聚人興城”,投資30億元建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牛湖校區,被《人民日報》點贊為長三角高等教育一體化破題之作,中鐵科創園、金牛湖野生動物王國等一批優質項目落地。實施鎮域特色產業提檔升級,構建“一鎮一園一品”新格局,14個鄉鎮實現工業園區全覆蓋,5個鎮躋身全省百強、總數全省第二,銅城鎮入選安徽十強、中部百強、全國500強,鎮域規上工業產值占全市的50%。拓展外聯通道。立足天長作為長三角北翼的地理區位,構建“立體聯網、內外聯通”現代交通體系,寧淮高鐵天長段進入架梁施工階段,G9904金天儀高速爭取國家資金4.91億元,推動運西船閘改造項目早日實施,環金牛湖大道等項目正穩步推進,天長“水陸空”交通協同發展的版圖逐步完善,對外開放大通道持續打開,即將全方位融入南京“一小時”都市圈。
四是以改革之變“賦新能”,當好創新“排頭兵”。天長市始終堅持改革是第一動力,持續推動改革攻堅突破,實現試點變示范、樣本變樣板,積極爭取了科技創新、農村改革等4項國家級、7項省級改革試點。升級醫改3.0版本。天長醫改是改革領域的金字招牌,首創“縣域醫共體”模式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學習,隨著醫療體制改革不斷加快,天長正視當下改革瓶頸,從最初的1.0版本解決基礎性問題,到2.0版本解決系統性問題,升級到如今3.0版本解決效率性問題,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就醫更方便,看病更省錢”的新格局。打造農改新亮點。堅持改革方向不偏離、任務不落空,在鞏固農村“國字號”整市改革試點成果基礎上,天長探索出的農村宅基地改革“1+3+N”制度體系、農村股改“十八步工作法”等經驗在全國推廣,做到了農改工作有創新、可借鑒。深化科創“四題模式”。做強科創企業“主引擎”,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通過“創業孵化”培育一批、“雙招雙引”引進一批、“千企升級”提升一批,加速推進高新企業“規?;?rdquo;和規上企業“高新化”,聚力培育科創企業森林。做大科創載體“主陣地”,聚焦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投資30億元建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牛湖產教融合園區,為長三角高等教育一體化破題。常態化開展“百干訪千企”,摸排企業技術、人才需求,幫助300多家企業與34家高校院所共建校企研發機構,每年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00個。圍繞產業鏈共性技術需求,與南京大學、中南大學等4所高校共建研究院,實現“一鏈一院”。先后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4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家、院士工作站10家。
如何保障?
優機制、活金融、厚沃土
構建全域創新“生態圈”
一是在體制機制上“破舊立新”。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雙掛帥的科技創新委員會,頂格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推行“科技紅娘”服務機制,實現政策“一鍵匹配”、需求“一站對接”。實施“揭榜掛帥”“賽馬”機制,不論資質、不設門檻,誰能干就讓誰上,最大限度解放創造力。出臺培育新質生產力三年行動計劃、科技創新“新十條”,設立“科技創新一本賬”,整合分散在多個部門的科技資金和政策,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和高效兌現。
二是在金融支持上“精準滴灌”。設立2500萬元的新型工業化引導資金,修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每年為300余家科技型企業兌現各級科技創新獎補政策資金5000萬元。實施基金叢林行動,圍繞三大主導產業,設立三支產業基金,總規模超100億元,實現“一產業一基金”。成立全省首家縣級科技融資擔保公司、滁州市首家“科技支行”,推出“科特貸”“人才貸”、知識產權質押貸等融資產品,成功設立總規模達5億元的“創天長”產業基金、總規模達4億元的科工產業發展基金。
三是在環境營造上“近悅遠來”。立足長三角區位優勢跨區域引才,投資1.1億元在上海建成長三角(上海)科創中心,打造“研發在滬、轉化在天”合作模式,布局南京、杭州、重慶、合肥人才飛地,實現“一核四星”飛地引才矩陣。舉辦33屆人才科技節、2屆合金材料產業峰會、智能制造創新論壇、工業色譜論壇、南天薈等系列活動,選聘長三角引才大使7名,210余名專家人才來天長洽談合作。實施“天商回歸、人才反哺”計劃,建立2000余人天長籍在外人才庫,舉辦“家鄉行”活動,吸引77名在外人才返鄉創新創業(35人進入核心崗位)。創新“1+N”引育模式,選派9名優秀年輕干部,成立“北上廣”三個“雙招雙引”小組,已吸引8個高層次人才項目來天長考察。對標國際一流,打造“亭滿意·天一流”營商環境,市鎮村三級“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會商聯辦機制入選全省典型案例,企業滿意度始終保持全省前列,連續兩年獲評全省營商環境優秀單位,作為全省唯一的縣在全省新春第一會上作典型發言。
“創新之問”的答卷,天長正在奮力書寫。在滁州市委七屆九次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天長將以創新開路,靠創新破局,打造具有天長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堅定不移走好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