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潮涌千帆競,長風浩蕩萬象新。
變“環滁皆山也”為“環滁皆產業”,奮進的滁州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充分發揮左右逢源的區位優勢,成為近十年全國進位最快、增速最高的地市之一。
從過去到現在,全市上下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堅定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向“綠”而行,成就綠色發展“好氣質”
位于蘇皖交界處的池杉湖濕地公園,濕地面積5600畝,擁有華東地區面積最大的池杉林。這片早年間的低洼積水區,變身長三角區域生態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生態環境是影響高質量發展的內生要素。滁州持續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上發力,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讓經濟發展“高質量”和生態環境“高顏值”協同并進,讓“綠色滁州”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全力優化全省推廣的“1245”大氣污染綜合“滁州防控機制”,今年1到8月,全市PM2.5年均濃度同比改善6.4%,改善幅度全省第五;優良天數比例為78.6%,增加5.6個百分點,全省排名第二。持續實施《滁州市空氣質量限期達標規劃》,完成全市“十四五”期間大氣重點工程項目107個,2021年以來NOx、VOCs重點工程累計減排量9064.66噸、3424.39噸,超額完成“十四五”任務。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大先行先試力度,優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體系。釋放林長制、河(湖)長制等改革動能,今年以來完成人工造林1.6萬畝,森林撫育31萬畝;累計建成省級以上幸福河湖30個,整市入選全省首批市級現代水網先導區。深化“堅守斷面保碧水”專項行動,完善“1+7”聯防聯控體系,與南京、合肥等7個地市簽訂跨境水體聯防聯控協議,今年1到8月,全市20個國控斷面累計水質均達標,達標率100%、同比提升15個百分點;縣級及以上在用水源地達標率100%。
2024年,推動“無廢城市”建設,開展“戰臭氧”“管固廢”聯合行動,排查1594家存在固廢規范化管理問題的經營單位,發現問題全部整改。將全市900多家企業納入安徽省固體廢物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危險廢物監管源清單。建成3家危廢收集轉運處置試點單位,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和社會源類危險廢物收集難、處置難、處置貴等問題。
執“綠”為筆,描繪“點綠成金”新畫卷
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關鍵要創新思維,用好用活生態資源稟賦,全力推動實現“點綠成金”。
全市各地堅持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建設的全過程,最大程度利用好綠水青山“幸福不動產”,助力良好的生態效益源源不斷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今年以來,我市“綠化空間落地、綠美森林質量提升、綠美村莊和鄉鎮、綠色產業發展、特色示范點建設”五大行動齊頭并進,19個省級森林質量提升示范項目落地生根。如今,森林面積736.68萬畝的滁州,林木綠化率36.33%。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16個,總面積達527.54萬公頃。
緊扣生態文明建設主線,以創新驅動為引擎,以資源優勢為依托,全面優化林業產業格局,不斷喚醒綠水青山活力。
我市編制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規劃,構建“特色種植+生態旅游+森林康養”三位一體發展模式。全市發展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超121萬畝。瞄準市場需求,創新種植林下野菊花、丹參、白術等林下中藥材30余種,面積3.8萬畝、同比增長50%。全市累計創建省級以上林下經濟示范基地3家、龍頭企業21家。
印發《滁州(明光)林業生物經濟集聚區年度工作計劃方案》,成功舉辦滁州(明光)林業生物集聚區政企銀對接會,創建滁州林業生物經濟產業圖譜。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入駐12家林業深加工企業,新引進企業1家,2家新型企業正式投產。
以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在集體林改、林業碳匯、古樹育種、資源管護等方面持續發力、多點突破,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聚焦集體林可持續經營,我市探索“國有林場+集體林”、托管服務、股份合作、林權收儲、高效經營、多產融合經營6種模式。入選集體林改省級試點2個,老嘉山國有林場場村聯營入選國家林草局國有林場服務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設試點。獲批4個集體林地森林質量提升示范項目。
讓沉睡的綠色動能煥發生機,讓青山綠水“流金淌銀”,還需要用好“金融活水”。
我市推進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出臺長三角首套氣候投融資標準“三個地標八項規范”政策體系。持續創新氣候信貸產品和服務,累計收到氣候信貸申請1364筆,融資需求達140億元,企業成功獲取銀行授信105億元、放款85億元。
逐“綠”而興,提升經濟發展“含金量”
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積極響應綠色發展號召,“十四五”以來,安徽華塑股份通過多項技改與工藝創新,在節能降碳領域成效顯著。立式烘干窯改造優化內部結構、引入石灰窯尾氣供暖,預計年節能2334噸標準煤;鹽水深度處理回用項目可年減外購鹽3.2萬噸、降碳1075噸;脫硝精準噴氨系統優化能減少氨耗與風機電耗,預計年節能1263噸標準煤。
可看見的華塑發展之變,正是我市諸多企業逐“綠”而興的生動注腳。
產業轉型,既要逐“綠”,更要向“智”。
明光市依托優質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圍繞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業務環節,開展數字化轉型診斷工作,2023年以來會同服務機構深入66家企業開展“診斷把脈”,幫助企業找準數字化轉型路徑和發展方向。
鳳陽經開區循環園片區錨定“循環經濟”,已培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8家、高新技術企業16家、戰新企業16家,獲批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家、創新型中小企業12家,實現了規上工業企業智能技改全覆蓋。
工業領域是節能降碳、綠色發展的主戰場。我市推動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持續推進“千億技改”“千企升級”,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2024年,全市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33.2%,高于全省12.7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2.4%。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快構建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四位一體”的綠色制造體系,截至目前,建成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3個、國家級綠色工廠19家、國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家,省級綠色工廠28家。
進一步拉長時間線來看,“十四五”以來,我市積極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建材、化工等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躍升。滁州經開區、滁州高新區等5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獲批省級數字化轉型示范園區,博西華、全柴獲評國家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
釋放生態活力,激發綠色動力。全市上下正錨定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目標任務,真抓實干、久久為功,持之以恒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闊步邁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