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永樂小學內,一場熱鬧的科普進校園活動點燃了孩子們的“科學夢”,只見跳舞機器人靈活舞動,機器狗與學生們互動握手,烈焰噴射、魔法瓶等趣味實驗收獲驚嘆連連;來安縣科技館里,學生們通過開展研學活動,沉浸式學習力學原理、電磁現象等知識,動手制作鹽水動力小風車,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專章闡述進行一體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近年來,我市始終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加大科學教育工作改革創新作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抓手,著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積極構建“大科學教育”新格局,支撐服務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新滁州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完善硬件設施 強化教師隊伍
激活蓬勃向上“創新力”
走進紫薇小學,無人機教室內,自制的無人機在學生的操作下精準轉向、靈活翻轉;機器人教室里,由一堆零件組裝而成的車輛模型,通過編程得以自動行駛……豐富的科學課程將數學、物理、生物、地理等多學科的知識融入教學內容,既讓學生們在有趣實驗中學到了綜合知識,也在動手實踐中激發出創新思維。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紫薇小學對科學教育的不斷探索豐富,正是我市守牢學校主陣地,持續探索教學方法與模式創新,用實實在在的科學教育成果,助力教育綜合改革的生動實踐。
實驗小學投入專項建設資金,精心打造科學探究室、航模教室、機器人教室等一系列特色空間,并與市氣象局深度合作,建成價值20萬元的校園氣象觀測站;紫薇小學在擴建中專門規劃星創樓,設置航天模型、無線電測向等十幾個專業教室,讓學生們得以在科學的海洋里徜徉……
今年以來,我市加大支持力度,瑯琊區作為全國科學教育實驗區,累計投入2500萬元新建標準實驗室40個、創客及航模教室16個,中小學實驗開課率100%。
硬件的極大改善,為“創新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打造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則為夢想的起航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近年來,我市通過公開招聘、人才引進、校園招聘、公費師范生錄用等渠道補充科學類教師439人,科學類市級教研員2名。通過“銀齡計劃”引進48人支援鄉村校,組建91人教研團隊,配備8名市級科學教研員指導日常工作,定期開展市、縣兩級科技輔導員培訓,其中3人獲評全國高級科技輔導員,培育安徽省教壇新星、市級教壇新星、市級學科帶頭人等一大批科學類學科領軍人才。聘請2000余名科協科技工作者、高校教師、醫務工作者等擔任中小學科學副校長、科技輔導員,定期進校開展科學教育工作,實現全市中小學校科學副校長、科技輔導員、科學教育課“三個全覆蓋”。
隨著軟硬件的不斷加強,在充分發揮項目引領作用的具體探索下,2024年,我市全椒縣江海小學、滁州市實驗小學和滁州市第二小學3所學校成功入選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2025年,滁州市瑯琊區入選第二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滁州市東坡中學入選第二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初步形成“以點帶線,以線擴面”的科學教育發展模式。滁州市推進“大科學”教育路徑探析——“環滁皆‘科學’也”在中國教師報刊登,此外,該舉措被評為2024年區域教育十大改革創新案例在《中國教師報》刊登。
豐富課程內容 激發科學思維
按下人才培養“加速鍵”
實驗小學的教室里,小蘇打與紫甘藍汁碰撞出繽紛色譜,酸堿變色實驗將科學原理化作視覺魔法;醉翁小學的果園里,科學教師帶著學生追蹤果樹生長數據,“為什么去年結果多而今年結果少”的疑問,催生出十多個探究性課題;瑯琊路小學的科技長廊上,學生設計的“智能垃圾分類裝置”和“聲波可視化”體驗區,讓抽象的科學原理變得可觸可感……課程越來越多,課堂越來越“活”,在一次次科學實驗中看見問題、解決問題、積攢經驗,“長大了要做科學家,為科技強國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的夢想在許許多多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
各具特色的科學教育課程在皖東大地“遍地開花”,按下了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加速鍵”。這背后,離不開教育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
今年以來,我市推進“大中小”科學教育工作銜接,結合學段特點,開發校本課程,延伸學生科學思維。通過實施“沃土計劃”“脫穎計劃”和“英才計劃”,開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培養,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素養,發現和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2025年,滁州中學5名學生成功入選安徽省中學生“英才計劃”。
“我的飛機飛得最遠!”“我的飛機飛的最高!”今年5月,“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走進名儒學校。在創客工坊環節,導師采用“項目式學習——小飛機實驗”模式,指導學生完成“小飛機”的制作。通過STEM創客工坊,讓大家在實踐中學到了空氣動力學的基礎知識。
STEM教育是深化科學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有力抓手。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正深化STEM教育內涵發展,聚焦課程建設、空間打造、資源開發三大核心任務,通過推進課程融合開發、強化教研協同發展、精準定位空間功能、系統優化環境創設、多元整合資源內容、推動資源共建共享等實際舉措,探索具有滁州特色的STEM教育模式,構建全鏈條STEM教育生態體系,并積極申報省級STEM實驗(試點)項目,推進中小學STEM項目轉化,激發區域教育創新活力。
線上線下相結合,能夠發揮各自優勢,讓教學更加生動。我市廣泛應用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共建設完成智慧學校373所,實現全市公辦中小學智慧學校建設全覆蓋。通過“聯網攻堅”行動,全市中小學網絡帶寬均提升至200M以上,教育信息化網絡環境極大改善。依托國家層面“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省級層面“皖教云”平臺,市、縣教育部門積極推廣應用平臺資源,充分發揮其“在線課程、遠程教學互動”等優勢,彌補課程短板,探索中小學科學教育新形態。得益于該模式,小崗學校通過數字化與城區學校共上科學課,從村小發展為九年一貫制學校;醉翁小學的“云上工作室”連接全省科學愛好者,讓山區孩子也能參與高端課題研究。
一個個科學課程播撒好奇的種子,一群群“小小科學家”活躍在課后服務活動中。為適應“雙減”工作要求,我市大力提升課后服務質量,在400余所學校課后服務中拓展科技類活動,開設“航模”“機器人”“編程”等科學教育社團,豐富課后服務內容,增加學生的動手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科技創新的興趣和能力。紫薇小學獲評為“安徽省科技體育活動基地”,“紫薇科技園”工作室被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授予“最具特色工作室”“科創筑夢青少年科學工作室”榮譽稱號。
共享優質資源 深化協同模式
打造家校社育人“共振鏈”
瑯琊路小學與滁州學院緊密合作,常態化開展“博士進校園”活動,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紛呈的科普盛宴;滁州市科普大篷車開進實驗小學,帶來了“空氣炮”“變色可樂”等精彩的科學實驗秀;滁州科技館打造“1+4+N”展教模式,通過“科學探秘”“創客工坊”等品牌活動,四年間服務青少年40余萬人次……
守住學校主陣地,用好社會大課堂。近年來,我市主動強化學校與科普場館、科研機構、高校的合作,開拓校內外相結合的科學教育創新模式,“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家校聯動”的“大科學教育生態”正加速構建,崇尚科學、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
校外場館是學校科普教育的“第二課堂”,我市加強區域內科技場館建設,各縣(市、區)共建成綜合性科技館5個,共建設社區(村)科普館(室)330個,實現主城區社區科普館(室)全覆蓋。大力推進“模塊化+個性化”的展覽資源建設模式打造地方特色館,共建成特色主題科普館21個。
“原來奶酪是這樣生產出來的!”“這個機器好智能!”日前,在奶酪博士工廠,滁州市寶山學校將課堂延伸到企業,學生們親身感受到科技如何賦能生產,打開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堅定了走科技創新道路的決心。
今年以來,我市統籌運用社會優質資源,深入推進校企合作,共建博西華家電、奧特佳科技、揚子空調器等省級校企合作示范基地8家,與長電科技、惠科光電、星恒能源等高科技企業共建市級校企合作示范基地11家,推動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此外,連續舉辦17屆市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鼓勵支持滁州學院向全市中小學生定期免費開放科普基地(生物大棚)、地理信息全景實驗室等科技資源,幫助中小學申報獲批安徽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1項。持續開展“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巡講活動”,與“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密切合作,先后圍繞“人工智能、航天技術、遙感科學”等主題累計邀請老科學家29人,開展7期、200場次科普宣講,受益師生13.2萬余人。強化域外科普資源共享,貫徹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積極推進長三角地區科普陣地線上聯合行動……
從課堂延伸到家庭、從校園輻射到社會,我市的科學教育,正打破時空界限,讓科學精神無處不在,創新動力生生不息。
“近來,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在全省季度工作會議上提出了7個方面47個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問題,全市教育系統將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回答好‘創新之問’,為現代化新滁州建設筑牢堅實的人才智力支撐。”市教體局局長付俊堅定地說。
以“家庭啟蒙”播撒科學火種,以“學校深耕”筑牢創新根基,以“社會協同”拓展實踐疆域。闊步新征程,滁州正以科技為筆,用創新繪夢,奮力奏響“加快打造安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極”最強音。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