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安縣務工人員劉某向縣綜治中心反映,稱其被公司解除勞動合同,且企業在社保系統內勾選“個人主動離職”選項,導致劉某喪失失業保險金申領資格。經縣人社局、來安經開區多方調解,4天后達成協議,由企業為劉某出具證明,協助其申報失業保險金,該矛盾成功化解。
綜治中心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平臺,在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上述劉某勞動合同糾紛的成功調解便是有力例證。近年來,來安縣緊扣“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目標,以縣級綜治中心為龍頭,統籌推進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平臺建設,構建起“縱向貫通、橫向聯動、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
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指揮部”,來安縣綜治中心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不斷提升矛盾糾紛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規范化水平。
來安縣整合政法、信訪、人社、住建等10余個部門資源,構建“常駐+輪駐+隨叫隨到”部門聯動機制。其中,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等核心部門派員常駐,民政、住建、自然資源等行業主管部門和工會、婦聯、法學會等群團組織輪駐辦公。
在矛盾糾紛化解主陣地上,縣級綜治中心建立“周排查、月研判、季分析”工作機制,搭建起覆蓋縣、鄉、村三級的矛盾排查網絡。縣綜治中心與縣矛盾糾紛調解中心一體建設,引入婚姻家庭、商會、金融、環境保護等7個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配備10名專職調解員和4名書記員,打造“調解+司法確認”閉環流程。
縣綜治中心的效能發揮,離不開基層治理“毛細血管”的暢通。來安縣以鄉鎮綜治中心為紐帶,推動治理資源下沉,創新形成“縱向聯動、橫向協同”工作格局。
基層調解隊伍是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線”。汊河鎮以“劉祥工作室”為龍頭,組建17支村級調解隊,構建“村級初調-工作室精調”兩級體系,多年來化解矛盾糾紛5000余件,實現“調處成功率99.2%、回訪滿意度100%”的目標,涉及人員3.34萬人、金額3.68億元,成為基層調解專業化、品牌化的標桿。
跨區域調解是來安縣綜治工作一大特色。針對來安縣與南京六合區接壤60公里的實際情況,兩地于2004年首創“來六邊界地區人民調解委員會”,構建起跨省聯防聯調機制。20多年來,兩地建立“1個縣級聯調委+8個鄉鎮調委會+22個村(社區)調委會”組織網絡,累計化解跨區域糾紛1000余件,其中重大矛盾400余件,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社區治理層面,新安鎮西門社區“小巷議事會”開創了自治新路徑。該社區以網格為單元,從退休干部、老黨員、居民代表中遴選34名議事會成員,建立“政策宣傳、民主管理、矛盾化解、鄰里互助”四大機制。在老舊小區改造中,議事會全程參與方案制定、施工監督,推動14個小區、10條巷道完成升級,解決路面硬化、管網改造等民生問題200余個;在矛盾化解中,發揮“人熟地熟”優勢,累計調解糾紛234件、收集社情民意460條,成為社區治理的“活雷鋒”和“穩定器”。
為適應矛盾糾紛化解工作需要,來安縣要求各地各部門“開門接待群眾”,便捷高效服務群眾,實現“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三城鎮成功化解種田大戶私自占用、拆除機耕路案件,解決屬地農戶與包田大戶之間長達2年的土地糾紛。在企業欠薪糾紛專項治理工作中,三城鎮綜治中心聯合多部門集中辦公,為6名農民工師傅追回工資11.94萬元。
與此同時,來安縣各鄉鎮牽頭開展“法律趕大集”普法宣傳活動。各地定期組織法律工作者深入鄉村,通過設立咨詢臺、發放資料等形式開展普法,現場解答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勞務糾紛等法律問題,發放《民法典宣傳手冊》《法律援助指南》等普法資料2萬余份。系列活動有效打通了法律服務“最后一公里”,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會風尚。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