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年8月28日5版)
行走在來安縣連綿起伏的山巒疊翠之間,80多年前“三打來安城”“半塔保衛戰”的硝煙早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蜿蜒美麗的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星羅棋布的和美鄉村以及成片的果蔬、茶場和中草藥,成群的牛羊、家禽和魚蝦。在來安經濟開發區,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新型化工、文具禮品、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制造等產業不斷興起、壯大,讓老區煥新顏、強筋骨,快速成長蝶變。
傳承紅色基因 促進文旅融合
“羅司令說:請你幫我借80套民衣,新的不要,破的不能穿的也不要,而是要半舊的,哪怕是現脫下來的,臟一點不要緊……”在來安縣半塔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半塔鎮紅星雨露文化志愿服務隊隊長、原文化站長王祖道正手持快板,神采奕奕地講述《羅炳輝將軍賠衣裳》,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30年來,王祖道搜集散落民間的紅色“文化碎片”,整理出《新四軍來到半塔街》等約30首手寫革命歌曲譜詞,創作排演了《烽火再現》《子母燈》等80多個文藝作品,帶出了10多支文化隊伍,在全縣各地開展各類文藝演出和理論宣講近2000場,受益群眾約10萬人次。同時,他依托皖東烈士陵園,常年宣講紅色故事,在20多所中小學校開設“紅色講堂”,以“微故事”“微視頻”“微黨課”等方式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作為革命老區的一名紅色文藝輕騎兵,我想把紅色文化世代傳承下去,讓所有人都能從紅色文化的參觀者變為參與者,讓更多人像種子一樣扎根紅色沃土,茁壯成長。”王祖道深情地對記者說。
來安縣目前共有紅色文化資源24處,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津浦路東工委和新四軍五支隊(第二師)曾先后活躍在這片革命的土地上,劉少奇、張云逸、羅炳輝、方毅、張勁夫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生活過。近年來,該縣投入資金近3億元,改造皖東烈士陵園,提升新四軍紀念林,興建大劉郢紅色印記館、大田郢田家大院,整修烈士湖環湖景觀,結合江淮分水嶺風景道“紅嶺”段等景觀,構建了以半塔為中心的紅色文化旅游線路。3年來,來安縣紅色文化旅游吸引游客約12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00余萬元,帶動就業3500余人。
立足資源稟賦 做強特色農業
“這款紅茶叫‘將軍紅’,全手工制作,是企業的‘拳頭產品’,500斤新茶還沒出山便銷售一空。”在距離皖東烈士陵園不遠處的來安縣半塔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剛從茶園鋤草回來的企業負責人魏兆柏介紹起新產的紅茶,充滿激情。
從2007年一處9畝荒山起家,魏兆柏的公司如今已成為一家集種植、加工、銷售、科研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企業,年產各類干茶1500余公斤,產值超百萬元,帶動周邊15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當被問及為何將紅茶取名“將軍紅”時,魏兆柏說:“這片生長在紅色熱土上的綠葉,承載著革命老區的崢嶸歲月。取名‘將軍紅’不僅是紅色基因的創新傳承,更是鞭策自己要把產業做大、品牌做優,不斷提升半塔茶葉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來安縣山水林草資源豐富,緊鄰南京,交通區位條件優越,群眾種植養殖有傳統、熱情高,發展現代農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該縣實施“穩糧、擴菜、強牧、興特、優果”特色產業工程,構建以優質糧食為基礎產業、綠色蔬菜為支柱產業,優質特色水果、中藥材、茶葉等高效產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半塔葡萄、張山蔬菜、舜山苗木、施官林果、大英優質鵝、雷官板鴨、水口和三城稻蝦,以及中藥材、薄殼山核桃……在來安縣,一個個特色農業品牌正以市場化、產業化方式不斷發展壯大,并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舉辦張山桃文化旅游節、三城龍蝦節、楊郢櫻花節、舜山華東苗木交易博覽會等活動,農文旅商相結合,暢銷長三角乃至全國市場。目前,來安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達120家,農產品年加工總產值132億元。
發揮區位優勢 完善產業鏈條
走進位于來安縣汊河鎮的頂山—汊河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的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車間,620米長的自動化生產線上,工業機器人精準完成硅片清洗、鍍膜等關鍵工序,AGV物流小車來回穿梭。
“來安,來者皆安。選擇落戶來安縣,除了這里的區位優勢,也看中這里是一塊安心發展的沃土。”滁州捷泰公司副總經理歐陽建波對記者說。這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投資126億元建設的18GW新型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效率——一期140天、二期123天建成投產,刷新了行業紀錄,也刷新了滁州制造的速度,助力滁州構建起涵蓋光伏產業上中下游產品的完整產業鏈。
作為安徽東向發展的“橋頭堡”,來安縣以“融圈進群”為方向,全面推動與南京等長三角核心城市的深度合作,實現產業共融、交通互聯、民生共享,繪就了一幅區域協同發展的生動畫卷。其中,通過搭建合作平臺,開展產學研合作,招商引資、招才引智,該縣已構建起以新型化工、文具禮品、健康食品三大傳統產業為根基,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五大先進制造業為主攻方向的“3+5”產業格局。
在半塔鎮白云新材料產業園,為汽車、鐵路、工程機械等行業配套的滁州越合機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機器轟鳴,幾百個非標產品的生產線一派忙碌景象。公司總經理曾寶兵告訴記者,公司從南京搬到來安縣發展已有10多年,去年實現產值2500多萬元,并出口美國、歐洲,帶動就業近百人。“公司產品運送到南京的下游企業僅一個小時車程,運到國內其他合作企業也很方便,運輸和勞動力成本都很低。”曾寶兵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來安縣已集聚了111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8家、重點“小巨人”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8家,其中2家榮登“省級冠軍企業”寶座;創新型中小企業90家。去年,新型化工、新能源產業鏈產值均超百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