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近年來,滁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以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抓手,聚焦“四鏈”融合,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一批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滁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市共登記科技成果313項,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為106.18億元,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為131.25億元。累計獲批省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2家,省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5家。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90項,項目金額達4504萬元。共有省級以上孵化載體36家,其中國家級6家,實現孵化載體的全域覆蓋。
加快主體培育,釋放企業創新動能
走進全柴集團生產氣缸的機加工車間,除了傳統的生產線,最引人注目的是遍布各處、大大小小的顯示屏。金加工分廠綜合科科長費晨指著一塊生產線班組顯示屏說:“這塊屏幕實時顯示產線物料庫存、在制品狀態、設備利用率、線體問題及解決進度等。現在,班組長每天都在這塊屏幕前開會,進行實時交接和信息同步。”
“2016年至2021年,全柴動力通過兩次增發股票融資超14億元,這些資金基本都投入到了制造能力的提升上。”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玉良介紹,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商用車電動化趨勢加快,內燃機行業承壓明顯。“十四五”期間,企業聚焦數字化轉型,制定并穩步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戰略,“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有力支撐了我們適應市場變革,顯著提升了企業競爭力。據統計,全柴研發周期縮短30%,綜合產能提升19.6%,生產效率提升35%。今年第一季度,全柴發動機銷量同比增長15%,其中海外出口更是實現50%的強勁增長。”
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是吸納科技成果、輸出生產力的“反應堆”。滁州把企業作為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推進科技與產業融合創新,加大惠企政策落實,先后出臺科技創新配套政策30余項,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潛在)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機制,2024年高新技術企業超1500家,居全省第三;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近3500家,總量居全省第二、增速居全省第一。其中,通用生物、華瑞微電子、國科能源和新宸新材料等4家企業新晉“中國潛在獨角獸企業”,總量位列全國第21位、全省第2位。金禾實業獲評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實現我市零的突破。南大光電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等企業獲批立項省科技攻堅計劃項目8項,安徽省硅基新材料特色產業創新研究院獲批省特色產業創新研究院。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百億產業項目、特色產業集群、上市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縣(市、區)“四個全覆蓋”,躋身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滁州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中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中分別位居全國第64、69位。
強化平臺建設,助力科研成果轉化
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前不久,該企業再傳捷報:光智科技成功獲評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我們與高校合作共建先進光電子材料及系統產業創新研究院,解決了關鍵技術產業鏈拓展等難題,每年都有10多項成果實現轉化,有效地激勵了企業持續投入高附加值領域,反哺了技術創新。”光智科技公司總經理助理方正軍表示,今年企業新增授權專利48件,一季度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0%。
高層次平臺載體是創新體系中的“塔尖重器”。我市全面優化科研力量布局,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通過自建或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研發平臺,嚴格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惠企政策,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超90億元,位居全省第三。截至目前,滁州市相繼建成省級以上研發平臺378家,其中國家級5家;擁有省級備案院士工作站15家,居全省第二;省企業研發中心76家,居全省第三;先后獲批首批省產業創新研究院、省特色產業創新研究院。
科技成果只有“落地”,形成生產力,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此,我市積極舉辦安徽雙創匯、科交會、創新創業大賽等系列活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解決企業技術需求,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安大滁州研究院3個產業化項目落地滁州,與滁州本地企業的首個聯合研發中心安徽大學—安徽統凌科技儲能系統聯合研發中心順利揭牌。成功引進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滁州分中心,精準匹配技術供需兩端,累計發布產業相關科技成果4000余條,挖掘企業技術需求110余項。近三年,累計實施產學研項目400多個。深化與上海市楊浦區合作,簽訂“科技創新券”合作協議,去年兌付創新券156萬元,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厚植創新“土壤”,讓產業雨林拔節生長
在中新蘇滁高新區,會不時看到無人機正在盤旋巡視。這并非普通航拍,而是滁州明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空域守衛者”。這項尖端技術的誕生與部署,正是園區創新生態鏈高效運轉的鮮活注腳。去年10月,明晟智能科技將總部從武漢遷入蘇滁高新區,成為園區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拼圖。“滁州人工智能產業的廣闊前景、政府的全方位服務以及園區的產業鏈資源,是我們選擇的關鍵。”滁州明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家明道出心聲。
與秦家明感同身受的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蹇錫高。他與位于來安縣的安徽聯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院士工作站協議,共同開發耐腐蝕、抗開裂冰箱內膽聚烯烴專用料,并實現產業化,該產品被評為安徽首批次新材料。“得益于滁州市各級對科技和人才的重視,院士工作站助力聯科公司一步步發展成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我們將繼續圍繞各類高性能改性塑料的開發和產業化開展應用研究和項目合作,讓更多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蹇錫高說。
科技成果轉化不是簡單的“公式套用”,而是制度、平臺、要素協同進化的“生態編程”。我市健全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以財政資金“小投入”撬動科技“大創新”,激發創新活力。今年以來撥付資金1264萬元,引導企業投入超5300萬元,資金效益放大4.2倍。發揮天使投資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功能,今年上半年,意盛微電子等6個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項目獲天使基金投資4100萬元。積極引導金融資本支持企業開展科技創新,聯合徽行滁州分行探索建立創新積分貸款融資服務模式,目前,全省首筆創新積分貸款業務已落地滁州,為明光昊昊蜂業發放貸款192萬元。同時,創新“展會+招商”協同機制,在第三屆中國(安徽)科交會設立科技創新“四大工程”展區,組織75項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領域創新成果參展,簽約項目16項、金額達120.57億元。組建專業化科技招商團隊,對接科技成果48項。
一項項創新性成果破繭成蝶,一個個產業項目拔節。在科技創新的滾滾浪潮中,滁州正以堅定不移的決心,凝聚起、發揮好企業的創新活力與人才的無限潛能,將更多的科技智慧結晶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