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資源下沉激活校園體育“一池春水”,教體牽手增強競技體育動能——
“體教融合”結碩果
速度輪滑、軟式棒壘球等體育項目走進校園,成為課后服務的特色亮點;周末時間,校園體育比賽火熱上演。
與蓬勃發展的校園體育相比,滁州競技體育更是交出了一份“全省有地位、全國有影響”的亮麗答卷:省十五運金牌躍居全省第二,累計培養輸送千余名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獲得世界冠軍12人次、亞洲冠軍33人次、全國冠軍130余人次。
校園體育、競技體育“雙線開花”、競相發展,秘訣何在?近期,記者深入市教體部門、體校以及多所中小學進行探訪挖掘。
資源下沉 校園體育活力迸發
身著球服,手持球棒,瞄準后用力一擊,黃色小球旋即飛入球網……下午5點,正值課后服務時間,滁州市銀山路小學操場上成為歡樂的海洋,各類體育運動競相開展,然而最搶眼的當屬軟式棒壘球隊的隊員們。
“省內開展軟式棒壘球運動項目的學校并不多,這項運動之所以能走進我們學校,多虧了市、區兩級教體部門的大力支持。”銀山路小學負責人俞成告訴記者,“體教融合”倡導優質體育資源下沉,學校抓住機會積極申請,于去年4月組建了軟式棒壘球隊,目前已發展壯大成大、中、小3支球隊,由專業教練執教,訓練和外出比賽等費用均由學校和上級教體部門承擔。
“我喜歡這個運動項目,感覺很酷,而且比賽規則非常有趣,對臨場應變能力要求高,很有挑戰性。”銀山路小學六年級學生劉馨陽說,他練習軟式棒壘球一年多了,實現了學習、運動“兩不誤”“雙豐收”。
上午10點,滁州市西澗小學輪滑場,在國家冰雪運動隊退役運動員王金旭的指揮下,速度輪滑隊的隊員們從場地上疾馳而過,動作瀟灑自如。
“隊員小的11歲,大的17歲,大多隊員是西澗小學的學生或是從西澗小學畢業的,我們正在全力備戰明年的省十六運。”王金旭說,3年前他來到西澗小學,早已跟這支隊伍融在一起。
“政府投資560萬元在我們學校建成具有國際標準的輪滑場,為學校的特色發展帶來機遇,不僅輪滑運動在全校得到了普及和推廣,而且還鍛造出了一支多次在省級比賽中獲得佳績的輪滑隊,讓更多的孩子找到了人生出彩的機會。”西澗小學校長施承寶深有感觸地說。
每到課后服務時間,明光市逸夫小學校園內便熱鬧起來,籃球、足球、手球等12項體育運動同時開展。“學校的專業教練不夠用,我們就從外面請,很多單項體育協會的會長都成了學校的體育老師。”校長劉安品說,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滿足學生不同的體育興趣愛好,也是激發校園體育活力的有效方式。
這段時間的每個周末,明光、來安、全椒的體育館內吶喊聲、加油聲、歡呼聲交響成曲,歷時3個月、近百支中小學手球隊參與角逐的全市青少年校園手球聯賽正在火熱進行。
走訪中,記者還發現,全市各地學校開動腦筋,結合學校實際創編出特色“體育操”,激發學生運動熱情,在“大課間”上真正“動”起來。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后,滁州市積極探索實踐,開足上好體育課,為學校建設一流體育場館、增添新式體育器材,鼓勵學校引進專業人才,匯聚成強大合力,推動校園體育蓬勃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更多孩子在校園鍛煉了身體、找到了興趣、激發了潛能。體質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市青少年體質逐年增強。
教體牽手 競技體育動能強勁
2月11日上午,跳臺上的一躍,讓亞洲看見了17歲的滑雪運動員馮俊熙。回溯馮俊熙與體育的結緣,滁州市體育職業學校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12年前,馮俊熙還是滁州市解放幼兒園中班的一名學生,是滁州市體校教練狄偉把她從百余名小朋友中選出,帶她走上了體育之路。
“俊熙自幼膽子小,在滁州體校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潛力也得到了挖掘。孩子今天取得的成績,離不開體校對她的培養。”馮俊熙的媽媽胡慶萍坦言。
而在狄偉看來,“當年要不是解放幼兒園大門敞開,我根本沒有機會發現俊熙這個好苗子,所以得感謝幼兒園對我們體校招生工作的支持”。
正如狄偉所言,全市中小學及幼兒園是體校招生的“大本營”。孫來苗、劉曉妹、李瑤、牛春格……這一個個在國內國際大賽中屢獲佳績、為家鄉滁州增光添彩的體育名人,都是我市“體教融合”結出的碩果。
在滁州,“體教融合”的歷史由來已久。從最初的教育局、體育局聯合發文要求各校支持體校招生,到攜手打造體育特色學校,再到共建體育項目隊,“體教融合”越來越緊密。如今,很多學校發現體育苗子便主動向體校輸送,而體校也常常派教練員深入學校指導訓練,雙方成了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好伙伴”“合伙人”。
安徽省男子體操二隊長期駐訓在滁州體校,為滿足孩子們的教育需求,滁州市銀山路小學廣開大門,每天上午安排這些小體操隊員到相應的班級中學習文化課知識,下午回到體校訓練。而為了不耽誤孩子們學習,滁州體校女子體操隊則推遲訓練時間,等孩子們下午放學后再訓練。
手球“體教融合”更是典范。早在2007年,為了推動我市手球隊梯隊建設,當時的市體育局、市教育局就聯手在全市20所小學設立小手球特色學校,此后每年都舉辦全市“小手球”特色學校比賽,至今從未間斷。后來,“小手球”學校規模不斷壯大,并在全市組建起中學生手球隊,一些地方還把手球運動布點到幼兒園。
在各方合力推動下,近年來,滁州校園手球運動蓬勃發展,一支支校園手球隊在省級比賽、國家級比賽中摘金奪銀,有的還走出國門,登上了亞洲甚至世界手球比賽舞臺,鍛造出一批批優秀手球運動苗子,為滁州市手球隊輸送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體操、手球等項目在省運會上屢創佳績,為省隊、國家隊輸送一批又一批優秀后備體育人才,之所以能取得優異成績,這與蓬勃發展的校園體育無不關系,說到底就得益于‘體教融合’的深度推進。”滁州體校校長姜基斌高興地說,如今體校也走出了發展新路徑,除了培養輸送競技體育人才,學校還注重文化課建設,這些年通過高校“對口招生”政策,一批體校學生考入了大學。
站在新的起點上,滁州“教體融合”如何“一路繁花”,邁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市教體局已經作了深入的思考布局。“下一步將在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上發力,完善市、縣、校三級體育賽事體系,每個學校結合實際開展不少于2個項目的校內聯賽,推動實現人人有項目,班班有活動,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賽。”市教體局局長付俊表示,完善體育賽事體系建設的同時,還將加強后備人才基地建設,積極開展體育后備人才基地、體育運動項目傳統特色學校創建,建立獎補機制,形成優秀運動員定向輸送、梯隊培養的“一條龍”體育后備人才培育體系,推動“體教融合”結出更多碩果,為體育強市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