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回應民生期盼,把握時代脈搏。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積極探索、大膽實踐,促進“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充分發揮縣委衛生健康工作委員會建設成效,把強化黨的領導作為持續深化醫改的根本保證,持續改善優化醫療服務環境,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有效滿足群眾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需求,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醫”路前行,創優健康“服務圈”
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也是廣大群眾的共同追求。
如何推動醫療服務改革?創優健康“服務圈”。市委、市政府堅持統籌謀劃,持續優化醫療服務體系建設。
市委、市政府指導各縣(市)將縣委衛生健康工委作為縣委派出機構,工委書記由分管“三醫”工作的縣領導兼任,衛健和醫保主要負責同志任副書記,建立定期聯席會商機制。加強行業黨建指導力度和黨風廉政建設,確保在縣委衛健工委的領導下,統籌推進綜合醫改重點工作。
從頂層設計開始謀劃,啟動優化縣域醫療資源配置。
我市緊扣長三角一體化契機,結合區位優勢加強與長三角高精醫療機構協同合作。重點通過醫院聯建、專科聯辦、人才聯通等方式,累計開展各類合作280余項。強化縣級醫院服務能力提升,“十四五”期間,建設省市級臨床重點專科102個,數量居全省前列;三級醫院縣級覆蓋率86.3%。
聚焦構建縣域醫療次中心,按照“機構分類設置、資源分類配置、發展分類考核”的原則,結合實際情況將鄉鎮衛生院分為“綜合型、醫防型、公衛型”,并遴選9家綜合型鄉鎮衛生院打造為縣域內醫療次中心,各地財政加大傾斜投入,構建縣域內合理有序就醫新格局。
與此同時,我市還深入推進縣域醫共體內用藥范圍、網上采購、集中配送、藥款支付、藥學服務“五統一”管理模式。通過合理用藥軟件、藥師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工作,保障基層藥物使用安全有效。實施智慧中藥房建設,經市、縣級醫院藥師會審后,由智慧中藥房提供調配煎煮服務,并推出送藥上門智慧延伸,實現中藥飲片統一采購、調配、炮制、煎煮和配送服務。
“三醫”協同,匯聚改革“源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
為凝聚改革的最大公約數,我市堅持三醫協同,提升改革合力,全力推動改革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眾。
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進以DRG支付方式為主,以中醫藥門診適宜技術門診按病種付費、基層醫療機構日間病床、精神病類按床日付費和腎透析類按病種付費為輔的“1+4”多元化復合式的支付方式改革思路,積極構建管用高效的醫保支付新機制,其中門診中醫適宜技術按病種付費(13個中醫病種)和基層醫療機構日間病床(設置6個中醫病種)對中醫予以強力扶持。
發揮醫保支付引導作用。為進一步降低省外就醫率,推出“同病同保障病組”和“扶持病組”。優選8個病組,以基層醫療機構治療費用為標準,實施市域內同病同保障、推動分級診療;調整完善后確定18個DRG扶持病組(診療過程相對復雜、轉外診療較多但本地有能力治療的病種)實施傾斜支付政策。
發揮醫保資金結余激勵。規范醫共體醫保結余資金使用,其中30%用于激勵醫共體及醫務人員,剩余70%用于醫共體事業發展、改革試點建設和防范基金運行風險,減輕群眾就醫負擔。
有序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成立醫療服務價格工作專班,率先在全省規范全市醫療服務價格。2023年全市公立醫院新增備案醫療服務價格22項、新增備案市場調節價醫療服務項目51項、上調醫療服務價格7項。
創新引領,提升民生“幸福感”
以創新思維破解發展難題,以創新舉措驅動高質量發展。
我市始終堅持創新引領,緊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辦實事、做好事、解難題,努力讓群眾享有高質量、有效率、能負擔的醫藥服務,幸福感更強、滿意度更高。
實施普通慢性病下沉基層。梳理整合基層普通慢性病患者用藥目錄,將牽頭醫院的普通慢性病門診下沉至基層,并安排內科等專家到基層醫療機構坐診指導,目前基層醫療機構的普通慢病藥品品規從原先的20余種拓展到80種左右,有效緩解基層慢病患者就醫購藥困難。
發揮信息化賦能作用。全市16家公立醫院數字影像調閱率達100%,5家公立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成熟度測評達四級以上,醫學影像互聯互通連通率居全省首位;城市衛生健康信息化發展總指數位居全國第20位。實體化運行醫共體醫學影像、心電診斷、檢驗診斷等資源共享中心,實現“鄉檢查、縣診斷”。
落實便民服務舉措。實現醫共體內住院患者上下轉診減免“門檻費”,有效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部彈性開設午(晚)間門診;推動各公立醫院設立轉診會診服務中心,將長三角名醫專家引到本地坐診服務;在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開展“就醫一件事”工作,整合醫療和醫保的服務功能,持續改善群眾就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