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麥浪,火紅的石楠,碧綠的河水,湛藍的天空,宛如大自然精心繪制的一幅絕美鄉村田園畫卷。多個民族的孩童興奮地在林間穿梭奔跑,大人閑適地坐在村頭聊著家常,老人們茶足飯飽休憩養神。村莊秀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走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來安縣施官鎮賈龍民族村,遍地是記憶,處處皆鄉愁。
記者了解到,賈龍民族村是來安縣唯一以回民為主,擁有藏族、彝族、白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居民的聚集村。“我們賈龍民族村風景如畫、民風淳樸,近年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是基于苗木種植和生態旅游產業大力發展基礎之上的。”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汪玉珍興奮地說。
前些年,這個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引進一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著力打造覆蓋全村的苗木生態園。很快,千畝海棠以及其他苗木的穿插種植,使得村民的居住環境變得更為優美。尤其每年千畝海棠花盛開之時,都會吸引無數游客前來“打卡”,體驗農家生活,品嘗鄉村美食,感受特色文化,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汪玉珍說:“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的目標,是將賈龍民族村打造成一個風景優美、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和諧的民族特色鄉村,高質量實現鄉村振興。”記者了解到,賈龍民族村為此正在謀劃一個占地約5000畝的海棠小鎮項目,打造一處集旅游、康養、農村交易、苗木產業研發、休閑民宿等為一體的新型鄉村旅游圣地。
寬闊的呂昭環家庭農場大院內,高聳的谷物烘干房下,一臺臺插秧機、收割機、無人機等農業機械整齊擺放。辛苦忙碌了半天,五六位工人正匆匆吃著午飯,皮膚黝黑的農場主呂昭環則在臥室打盹小憩。“我流轉了1090畝土地,每年小麥、水稻兩季,平均一年凈收入約20萬元。”呂昭環笑著告訴記者。記者了解到,像這樣的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在賈龍民族村就有6個,帶動10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中午時分,記者剛走進愛星養老服務中心,噴香的飯菜味就撲鼻而來。“小炒、黃瓜燒肉、鹵豬耳、青菜燒肉、雞蛋湯,四菜一湯,我們很滿意。”一位老人高興地向記者介紹。據中心負責人介紹,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努力下,依托“萬企進萬村”項目,投入15萬元的消防設施改造剛剛完成,這讓老人們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得到極大提升。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在精神文明建設的路子上,賈龍民族村也在積極摸索。依托3900平方米民族文化廣場,精心打造集政策宣講、休閑娛樂、文化競技于一體的村民文宣廣場。在文化隊伍建設上,充分發掘民族特色文化,建設民族舞蹈隊和小樂隊,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每年邀請送戲下鄉,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賡續紅色基因。
用生態綠色繪制秀美藍圖,堅持生態宜居、農林協調發展,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挖掘文化內涵、匯聚正能量。行走在鄉村振興堅實道路上,賈龍民族村正著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打造一個興業樂園、致富田園和鄉愁故園,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