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入選全國首批失能老人養老服務補貼試點,政策實施第一個月累計補貼200.8萬元
用真金白銀的補貼為老年人撐起“幸福傘”
“以前每個月2900元的養老費用要我們幾個子女湊,現在有了800元補貼,壓力小多了!”9月4日,在滁州市老年公寓,市民李女士拿著母親8月份的費用清單,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今年7月底,民政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的通知》,明確在滁州市等地先行開展項目試點。這是我國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實施養老服務消費補貼,也是消費券模式首次進入養老服務領域。政策實施第一個月,我市累計領取養老服務消費券3832張,核銷3683張,累計補貼金額200.8萬元。這項惠民政策精準觸達失能老人家庭,用真金白銀的補貼為老年人撐起“幸福傘”,為子女卸下“重擔”。
一張“電子消費券”,減負暖人心
我市作為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優秀等次城市,近年來在養老服務領域持續發力。截至2024年底,我市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91.86萬,老齡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約1.3萬人。如何讓這部分特殊群體享有更有質感的養老服務?今年8月,我市作為“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消費補貼項目”試點城市,正式拉開補貼發放序幕,用政策溫度化解失能家庭的急難愁盼。
在滁州市老年公寓,市民張先生同樣感受到了政策帶來的實惠。“母親91歲了,失智,頭腦時清醒時糊涂,一刻也離不開人,在家實在照顧不過來,只能送到這里來了。”張先生說,8月份他通過手機,在“民政通”APP申領了800元的養老服務電子消費券,母親的全護理費用壓力明顯減輕,“政府的這項政策,讓我們做子女的心里暖暖的,也讓母親在公寓住得更安心。”據該公寓負責人介紹,目前公寓入住老人272名,其中171人符合中度以上失能老人條件,已有153人通過“民政通”成功申領補貼,補貼兌現率超89%。
在瑯琊區豐華康養中心,86歲的腦出血后遺癥患者王奶奶的女兒高女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母親每月入住費用5000元,之前退休金全用上還不夠,現在有了800元補貼,退休金剛好能覆蓋費用。”這座建筑面積近萬平方米、擁有300張床位的康養中心,目前入住的131名老人中,96人符合補貼申請條件,不少家庭像高女士家一樣,從政策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幫助。
創新服務形式,確保補貼精準直達
為了讓補貼精準落地、高效直達,我市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自試點啟動以來,我市成立工作專班,民政、財政、衛健等多部門協同發力;制定宣傳方案、政策明白紙和操作流程圖,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宣傳,讓更多家庭知曉政策;迅速摸清服務機構和需求人群底數,目前“民政通”已上線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142家、社區服務機構38家、評估機構19家,保障服務供給;組織開展培訓15次,覆蓋450人次,確保經辦人員熟練掌握操作流程;出臺實施方案及多項配套制度,明確機構準入條件,規范服務協議,搭建起完善的工作制度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政策執行中充分考慮老年人實際需求。針對不會使用手機的老人,配偶、子女、社區工作人員或養老機構人員代為申請;縣級民政部門還為不便線上申請的老人提供線下協助服務。補貼發放通過“民政通”以電子消費券形式按月進行,分為老年人能力評估券、長期入住機構消費券、短期入住機構消費券、日間托養消費券和居家養老服務消費券五種,其中長期入住、短期入住、日間托養類消費券面額均為800元,居家養老服務消費券面額500元,抵扣比例均為40%,滿足不同失能老人的照護需求。
“接下來,我們會繼續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政策知曉率和參與度,支持各地結合實際創新服務形式,進一步撬動居家養老服務市場,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讓更多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享受到政策福利,讓“老有所養”更有溫度、更有質感。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