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醫保部門把醫療救助資助參保作為“民生一號工程”,主動服務困難群眾——醫保參保資助 兜牢健康底線
“以前怕生病、更怕看病,現在心里總算有底了!”8月28日,正在做血透的金寨縣吳家店鎮松子關村村民徐生貴說。自2016年5月確診尿毒癥后,他一直在進行血透治療。因屬于醫保參保資助對象,2025年個人繳費部分政府給予了90%的定額資助,個人僅繳費40元。徐生貴坦言:“是醫保給了自己活下去的希望。”
徐生貴的這份安心,源于安徽省醫保局實施的醫療救助惠民政策,織密織牢了困難群眾民生保障網。今年以來,安徽醫保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醫療救助資助參保作為“民生一號工程”,通過“政策找人、待遇找人”的主動服務,托起困難群眾“穩穩的安全感”。
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分類資助階梯減負
為破解“群眾不了解政策、政策找不到人”的難題,我省醫保部門主動對接民政、農業農村等部門,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定期比對低收入人口信息,及時將符合條件的特困人員、低保對象、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等納入救助范圍,實現“身份精準標識、待遇精準兌現”。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全省推送預警信息18.23萬人,推送人員中經相關部門核準認定為困難群眾身份0.93萬人,待遇享受涉及醫療救助資金支出4932.85萬元。
政策“量身定制”,救助方能精準。據悉,我省統一實施分類資助參保政策,根據困難群體身份實行差異化資助:對特困人員給予全額資助、低保對象給予80%至90%的定額資助、對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給予50%定額資助……個人繳費從“全額免單”到“減半承擔”,每一項都落在民生福祉上。
發揮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制度梯次減負作用,在享受基本醫保普惠待遇的基礎上,大病保險對特困人員、低保對象實施待遇傾斜政策,疊加醫療救助托底政策,我省特困人員、低保對象、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例分別為93.47%、85.69%、79.01%。
據省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全省農村特困人員、低保對象、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參加基本醫保239.47萬人,資助參保支出達7.41億元,低收入人口參保率達99%以上。
從“服務下沉”到“群眾少跑”,“一站式結算”暖民心
8月29日,記者隨黃山市屯溪區醫保局工作人員一行來到一家當地企業,回訪病愈后重返崗位的汪新建。
從遭遇疾病陷入困境,到再就業重拾信心,汪新建身后有一套高效運轉的“一站式”醫療救助體系在默默支撐。“現在看病報銷不用跑腿了,在醫院結算窗口就直接免掉了救助部分,真是省心又省力!”汪新建感慨道。
今年31歲的汪新建是屯溪區陽湖鎮紫阜村村民。2022年一場意外傷害導致他顱腦損傷,先后在黃山市人民醫院、黃山首康醫院及省外醫院治療。由于無法工作,家庭經濟陷入困境。“當時真覺得天塌下來了!”他回憶道,“手術做完,康復還要持續花錢,我們哪里墊付得起?”就在一家人發愁之際,陽湖鎮迅速將其納入低保范圍,并通過醫保“一站式”結算機制,大大減輕了他的醫療負擔。
所謂“一站式”直接結算,是指低保、特困等救助對象在定點醫院就診時,系統自動識別身份,出院時醫療救助部分直接報銷,患者只需支付自付部分。屯溪區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主任葉永強向記者介紹:“過去醫療救助要患者先墊錢、再跑腿交材料申請報銷,如今我們通過系統聯動、數據跑路,實現救助即時結算。”
葉永強告訴記者,今年1月至8月,該區醫療救助“一站式”直接結算達13290人次,占救助總人次的99.27%,成為醫療救助的主要形式。
汪新建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2024年至今,他的術后康復總費用5萬余元,通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報銷,個人實際支出僅5000多元。“醫保救的不僅是命,也是一個家的希望。”汪新建說,“有了政策托底,我才能安心康復、重新工作。”
近年來,我省醫保部門積極推進醫保便民服務,簡化優化醫療救助辦理流程,推進經辦服務下沉,將居民參保登記、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備案等8項政務服務事項下沉村(社區)辦理,將全省1.5萬家符合條件的村衛生室納入醫保定點范圍,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病報銷。異地就醫的,只需在戶籍地村(社區)提交一次材料,醫療救助即可“一站式”結算。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完善醫療救助政策,優化動態監測機制,擴大惠民政策宣傳,守好困難群眾救命錢、保命錢,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省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陶妍妍 李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