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全媒體記者胡文峰)日前,“千里淮河今安瀾·行走淮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六安市霍邱縣,在這片因水而興、憑藝出彩的土地上,感受傳統與現代交融、安居與樂業共生的動人畫卷。
在霍邱縣淮美奇工藝品有限公司展廳內,杞柳清香淡淡縈繞。一件件編織精巧的花瓶、家具、園藝裝飾陳列有序,指尖翻飛間的傳統技藝,正轉化為走出國門的“金鑰匙”??偨浝砼丝睋徇^一件細膩如瓷的柳編作品介紹道,“一個小簸箕,在國外能賣到40美元。”柳編不僅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成為帶動10萬農民就業的富民產業。
不遠處,臨淮泥塑藝術館內又是另一番天地。省級非遺傳承人田孝琴與弟子們以淮河岸邊的紅黃土為料,指尖揉捏間,歷史人物、鄉土場景、童年游戲躍然眼前?!豆皆诩纭贰敦浝伞贰赌サ赌ゼ糇印返全@獎作品靜立展柜,講述著淮河流域獨有的文化記憶。藝術館不僅展示精品,還設有實踐教室和直播間,讓百年泥塑技藝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淮水安瀾,重器守護。巍峨的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處于淮河岸邊,被譽為“淮河上的三峽”。安徽省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防辦副主任湯黎明指著恢宏的閘群介紹,這項國家“十五”計劃重點工程,總投資22.67億元,主副壩總長達78公里。自2007年建成以來,成功抵御多次大洪水,僅防災效益就超過1500億元。同時,它還在供水、航運、生態等方面發揮綜合效益,特別是2022年抗旱期間,為豫皖兩省六縣蓄保飲水5.7億立方米,成為潤澤一方的“生命閘”。
水安方能居安。在霍邱縣淮河行蓄洪區居民遷入安置工程碉樓安置點,搬遷居民正忙碌裝修新居?;羟窨h淮河行蓄洪區居民安全建設發展中心主任黃友志介紹,全縣已完成安置1.49萬戶,正在推進2.99萬戶居民的安居工程。“陽臺的防水要做,門窗材料要鋁合金的……”在碉樓安置點,27歲的張國都正在和裝修公司溝通裝修事宜。張國都介紹,他家世代居住在霍邱縣城西湖蓄洪區內,地勢低洼,老屋破敗,每逢遇到雨季汛期,房屋經常漏水。如今他們一家搬出了蓄洪區,在安置點分配了一套大房子,樓內有廚房衛生間,生活環境得到了巨大改善。
從一株杞柳到一件泥塑,從一座大壩到一個新家,霍邱縣正將淮河的天然饋贈與人文積淀,轉化為發展優勢,在千里淮河畔奏出一曲安瀾與振興交織的澎湃樂章。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