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瀾碧水潤珠城 淮河治理譜新篇
“千里淮河今安瀾”活動在蚌埠啟動
滁州網訊(全媒體記者胡文峰)8月25日上午,2025年“千里淮河今安瀾·行走淮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蚌埠市啟動。此次活動由省委網信辦、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辦,蚌埠市委網信辦、蚌埠日報社等單位承辦。啟動儀式后,采訪團首站聚焦蚌埠,實地探訪這座“淮上明珠”城市在淮河治理中的生動實踐與顯著成效。
淮河蚌埠段河面開闊,水天相接,千帆競渡,兩岸翠廊蜿蜒如龍。昔日“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的憂患之河,如今已成為“安瀾清親、綠滿兩岸”的生態長城。這一轉變,源于2021年啟動的“靚淮河”工程。該工程全長26公里,規劃治理面積52平方公里,以“一川清、兩灘靚、三脈通、十景紅”為總體布局,將主河道由枯水期不足200米拓寬至500米以上,有效疏浚主航道,并在灘涂地上建成集文化、觀光、健身于一體的生態公園。
據蚌埠靚淮河水利投資集團副總經理侯延峰介紹,工程重塑了灘地形態,連通河灘水系,新增水面2600畝、城市綠地1.2萬畝,實現了市民近水、親水、戲水、樂水的愿景,真正把淮河打造成蚌埠的“城市會客廳”。項目年凈化污水約912.5萬噸,淮河干支流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國控斷面水質穩定在Ⅲ類及以上。更值得一提的是,工程為城市更新挖潛2.7萬畝可增值土地,預計可實現出讓收益超70億元,有效推動多種業態協同發展。
沿河北上,蚌埠船閘作為淮河安瀾與現代水運的核心地標,見證了從“治水”到“智水”的時代跨越。1961年建成的蚌埠閘樞紐工程及其一線船閘,首次為淮河中段帶來千噸級船舶通航能力。2007年,安徽蚌埠淮河船閘有限公司成立,三年后復線船閘投入使用,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2024年,“皖航通”智能系統上線,實現船舶過閘“不停船、不登岸”,年均過閘量達6000萬噸,船舶4萬艘次,成為淮河航運的“智能心臟”。日前,黃疃窯綜合碼頭一期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四座2000噸級通用泊位設計年吞吐能力510萬噸,進一步強化了蚌埠港“一港四區”優勢。
臨港產業園碼頭,集裝箱正通過吊裝系統有序裝卸。十余年來,臨港片區內園區聚焦電子信息、非金屬新材料、裝備制造三大產業,已集聚50余家企業,2024年規上工業產值達45億元。弗迪電池、奧福科技等龍頭企業相繼落戶,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
與此同時,淮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治淮陳列館中,老照片與新時代影像形成時空對話,訴說著從對抗洪水到善待河水的發展理念變革。雙墩文化、楚漢文化等深厚文脈被融入城市肌理,更與現代產業交織共振。
如果說臨港產業園借助的是淮河的有形之水,那傳感谷依托的則是數據的無形之水。在蚌埠“中國傳感谷”,200余家智能傳感器企業覆蓋全產業鏈,經濟規模超百億元。微小的傳感器承載著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的希望,延續著淮河文化千年智慧。
淮河治理不僅重塑了蚌埠的城市空間,更重構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防洪除澇到生態滋養,從交通阻隔到黃金水道,淮河的變遷深刻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價值,涌動的是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的創新與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