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兵
李學兵,男,1967年12月生,中共黨員,定遠縣池河鎮綜合文化站長。李學兵扎根基層30年,深挖傳統非遺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組織開展琴書表演、河蚌舞等民俗活動近1000場,并自費5萬余元為演員添置服裝道具;牽頭組建舞龍隊伍,創編作品,累計參加表演、比賽1200余場,2021年在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廣場龍舞大賽獲三等獎,代表作、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龍戲蛛》獲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項目;導演、承辦大型鄉村文藝活動50余次,每年吸引近9萬名游客旅游參觀;耗時8年為家鄉編寫35萬字的歷史文化專著并出版發行,宣傳推介家鄉。李學兵獲評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安徽省優秀群眾文化輔導員、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滁州市五一勞動獎章、滁州市基層最美文物保護員榮譽。
以文化人,他盤活文化資源助力鄉風文明
1991年4月李學兵剛成為池河鎮文化站站長時,文化站人員不足、經費緊張、場地有限、設施簡陋,工作推進十分困難。但這些都沒有讓李學兵退縮,他積極爭取上級主管部門和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對文化站進行擴容改造。
為盤活鄉村文化,李學兵從尋找鄉村文化能人活動著手,支持鄉土文藝團隊發展,他既當組織者也當教導員,挨家挨戶收節目,然后排節目單、彩排、導演......到了2000年,池河鎮從一年辦不了一場活動到一年可辦十多場。有時活動經費不夠,缺少服裝、道具、樂器等,他便自己花錢購買,多年來他自費共5萬多元添置。
2012年5月,李學兵組織成立了池河鎮文化協會,為池河鎮培養適應新文化潮流的文藝骨干,打造一批叫得響、立得住、有影響力的文化人才隊伍。期間李學兵發掘邀請了戴家兵等6名文化能人,并從外地聘請教練進行指導。
30多年來,李學兵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常態化舉辦文藝培訓班、道德講堂150余期,組織開展有特色接地氣的文化活動近1000場,帶動各村300余人主動參與其中,讓鄉風文明吹遍千年古鎮。如今,村里打牌、打麻將的群眾少了,文化志愿者越來越多,切實提升了當地的鄉風文明水平。近年來,池河鎮獲評安徽省文明村鎮、市級無訪鄉鎮、市級平安鄉鎮,池河村獲評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
舞動人生,他帶領傳統舞龍文化走向全國
龍舞“二龍戲蛛”是以鑼鼓伴奏,舞龍為主的民間傳統舞蹈,表達了定遠人民對平安、豐收、吉祥如意的美好祈愿。伴隨著社會的變遷,一些非遺傳承人年事已高,缺乏技藝精湛的學徒。非遺傳承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現實,傳統技藝瀕臨消亡。李學兵是既惋惜又焦慮。2010年,他十多次和當時鎮主要領導匯報,分析重振傳統舞龍表演的重要性,最終得到領導的全力支持。
2010年盛夏,李學兵走村串巷跑了36個村民組,選出24位隊員,初步搭建舞龍隊的框架。他還親自上門邀請九十歲高齡的“二龍戲蛛”傳承人王再善及民間老藝人馬國隊、李士友等作指導,在保留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當年“二龍戲蛛”便獲評省級非遺。2019年,池河鎮舞龍隊參加安徽省第二屆舞龍舞獅大賽,獲得一等獎和體育道德風尚獎,中央電視臺拍攝的舞龍視頻于2020年5月15日錄入《中國影像方志》第541集《安徽卷定遠篇》,節目在中央電視臺CCTV-10套播放。
為了營造非遺傳承發展的良好環境,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李學兵還組織志愿者到池河中學、齋朗學校、青山學校、拂曉鄉山清水秀研學基地、滁州城市職業學院等20余所學校和基地開展非遺傳承教學活動,讓大家進一步體會到了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豐富了學校藝術教育內涵,受益學生2000余人。
13年來,他帶領隊伍赴滁州市及周邊市縣乃至合肥、上海等10多個區域開展“二龍戲蛛”等民間花燈調演以及非遺文化進所站、進校園、進景區、進研學基地等義演活動1000余場,參加演出比賽200余場,榮獲“全國第十四屆運動會廣場龍舞大賽三等獎”、2021年“舞動中國排舞聯賽”特等獎、“第二屆安徽省舞龍舞獅大賽”一等獎和“體育道德風尚獎”等榮譽,《二龍戲蛛》獲評“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項目”,影響力走向全國。
池河鎮還承辦由李學兵導演的大型文藝活動50多場,如定遠縣第九屆池河梅白魚文化旅游節文藝演出、2024年安徽省村晚示范展示演出池河村村晚(滁州廣播電視報整版刊登)等。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活動,每年吸引全縣和周邊縣市區近9萬名游客前來旅游參觀,極大的促進了池河鎮經濟發展。
筆耕不綴,他化熱愛為文字宣傳古鎮家鄉
李學兵對家鄉不僅有著本能質樸的熱愛,他決定為家鄉寫一本書來記錄千年古鎮的歷史人文。2014年,李學兵開始寫書的準備工作,但線下采訪困難,資料難以收集整理,讓寫作開展十分困難,可他從不言棄。
2019年10月,李學兵清早騎摩托車去滁州市曲亭鎮肖德志老人處收集整理抗日英雄王文義事跡,采訪完已經下午四點半了。臨走時肖老告訴他,岱山村的曾祥甫老人也知道王文義烈士的事跡,他當即便決定上門走訪,等把材料記錄完已晚上8點多。回家的山路沒有路燈,騎車的過程中李學兵一不小心壓到濕滑的雜草,連車帶人一并沖入山溝,巨大的沖擊力讓他暈了半天才稍微清醒,腳部劇痛無法起身,待聯系上妻子找人接他回家已經是后半夜了。幾年來他不畏困難踏遍全鎮12個村(社區),走訪本鎮和周邊熟悉情況的近百位老人,摸排出有代表性的古今建筑14處、資源特產6種、古跡8處、重大記事18件等八部分珍貴資料。
做好材料收集,他開始潛心寫作,一盞生銹的臺燈、一根鋼筆、一堆資料手稿陪伴了他1666個夜晚。經過8年努力,修改了13遍,李學兵編寫了一本35萬字的《千年古鎮池河鎮》,這本書發行了二版3000冊,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本較為全面介紹池河鎮歷史文化的專著。
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李學兵始終恪守著“奉獻不言苦,追求無止境”的人生格言,憑著扎實的足跡,執著的精神,在群眾文化事業中一如既往的播撒著愛心,用他飽滿的熱情書寫著一個文化工作者敬業奉獻的豪邁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