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舉辦的安徽省第十五屆運動會開幕式暖場表演環節,由定遠縣池河鎮舞龍隊表演的“二龍戲蛛”精彩亮相。蛟龍出海、二龍戲蛛……一條通體金黃的長龍上下翻騰,左右盤旋,給在場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池河耍龍舞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有一千多年歷史。到康熙年間,‘二龍戲蛛’形式出現,現在已經被確定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只要聊起池河舞龍,池河鎮綜合文化站站長李學兵總有說不完的話。舞龍隊的人都知道,十多年前,正是在李學兵堅持不懈的鼓與呼中,這項蒙塵40多年的特色民俗得以重新煥發生機,一步步走向復興。
李學兵生于池河、長于池河,受池河水滋養浸潤五十多年,又一直從事基層文化工作,他對家鄉不僅有著本能質樸的熱愛,更時常感到一種使命。“池河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境內的歷史遺跡、人文傳說數不勝數。從開始做文化工作,就愈發感到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挖掘、梳理關于池河的一切,讓后人能更加深入全面了解我們的家鄉。”心底發下的宏愿,成為李學兵腳板上的動力。為此,他窮心竭力,埋首浩瀚典籍,爬梳搜尋;聆聽村夫野老之口,訪古求證;履踏廢墟故壘,研讀據考。經過多年努力,加上更多文化志愿者的無私奉獻,李學兵編寫了一本35萬字的《千年古鎮池河鎮》,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本較為全面地介紹池河鎮歷史文化的專著。
正是在對池河文化事業的潛心研究中,李學兵燃起了重振池河舞龍民俗的信念,并奔走呼吁,爭取支持。“2010年,鎮上決定重組舞龍隊。我挨家挨戶地敲門,拉到了21名隊員,分為男、女兩組。”為了完整呈現池河舞龍風采,李學兵找到九十歲高齡的“二龍戲蛛”傳承人王再善現場指導,帶著隊員們苦練技藝。2011年至今,池河舞龍隊多次參加農民歌會等大型演出活動,還闖入了第十四屆全運會廣場龍舞項目的決賽。他們表演的傳統龍舞“二龍戲蛛”,被錄入《中國影像方志》,成為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審美樣本,影響力走向全國。
李學兵堅信,文化的傳承發展需要群眾的廣泛參與,“池河舞龍的復興就說明了這一點。”身為基層文化站長,他在發動群眾參與文化活動上勤動腦筋,創新出群眾自娛自教的文化發展理念,組織成立了池河鎮文化協會,設文娛、文體、書畫、詩詞文章、驢友和古跡五個分會,群眾可以按照特長喜好交流切磋,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大大提高。待鎮上的文化氛圍濃起來,李學兵又著力培養適應新文化潮流的文藝骨干,打造了一批叫得響、立得住、有影響力的文化隊伍,其中就包括他最引以為豪的舞龍隊。
初心不忘,素屢以往。幾十年間,李學兵始終以一片赤子之心守護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如今的池河鎮,琴書、錢桿舞、河蚌舞、花籃挑、蘭花燈、旱船等既有特色、又接地氣的鄉土文化項目遍地開花,真正走進了居民群眾的生活里。李學兵也先后獲得“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安徽省群眾文化輔導員”“皖東十佳最美志愿者”“滁州市基層最美文物保護員”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