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年5月9日5版)
在鳳陽縣中都街道墻西村,曾經雜草叢生的荒地如今披上新綠,5670畝高標準農田里的小麥長勢喜人。“做夢都想不到,這些‘巴掌地’能變成‘噸糧田’。”望著即將豐收的田野,該村黨總支書記李家躍的臉上綻開了笑容。
墻西村的變化始于兩年前。這個地處鳳陽縣城郊的村莊,曾因人口外流嚴重淪為“空心村”——全村常住人口不足300人,不少農田撂荒。2023年,鳳陽縣將墻西村列為首批高標準農田改造試點。
“旱田改水田,碎田變整田,薄田變肥田。”在黨員干部的帶領下,村民積極參與土地測繪,用汗水澆灌出集中連片的良田。僅用一年時間,7136塊零散地塊被整合為486塊規整農田,新增耕地195畝,1922畝旱地變成豐產水田。新建泵站實現“南水北調”,6座清淤塘壩、52公里襯砌溝渠、30公里生產路織就四通八達的“水利網”,讓“靠天吃飯”成為歷史。“以前冬天田里光禿禿的,現在全是綠油油的麥苗。”村民張汝生指著自家流轉的30畝地喜笑顏開。
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如何盤活土地資源成為關鍵。李家躍介紹,墻西村創新思路,借力農村土地大托管政策,與壘地森家庭農場達成3500畝土地流轉協議,每畝租金達到550元,村集體還通過管理服務增收17萬元。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10萬元,較往年翻了一番。這一成績的取得,不僅讓村民的醫保、高齡老人慰問金、學生助學金等有了著落,更為墻西村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政府的支持力度超出想象。”承租企業負責人高壘坦言,政府配合打井蓄水,協調水井租賃,讓我們放心大膽地投入好幾百萬元,“今年我們又追加了1000畝流轉面積,下一步打算承租村里的倉儲廠房、建設現代化育秧工廠,把這里變成現代農業綜合基地。”
在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墻西村的藍圖持續鋪展。總投資622萬元的和美鄉村中心村建設項目落地生根,配套260萬元的農業倉儲設施和2000平方米的光伏發電項目加速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場景呼之欲出。
“下一步,我們將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工程,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持續激發鄉村振興動力活力。”中都街道黨工委書記蔡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