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困擾我好多天,經常氣得整夜失眠,現在問題圓滿解決,終于能睡個安穩覺了,太感謝你們了!”日前,在南譙區施集鎮井楠村王幫龍幫你調解室,村民王本富握著調解員王幫龍的手,連聲道謝。
原來,王本富常年在外務工,年前回來發現鄰居家翻修老屋,新建的山墻將自家原先預留排水溝的宅基地給占了。雙方多次交涉未果,一時間“睦鄰”變“冤鄰”,且矛盾糾紛有進一步激化的趨勢。接到反映后,王幫龍協同村里的老隊長、老村干、老黨員深入實地、調查了解,確認情況屬實后將當事雙方請到矛盾調解室進行“面對面”“心貼心”調解。但雙方因賠償金額懸殊,調解一度陷入僵局。最終在村民大會的調解下,侵占方從“任性”回歸“理性”,承諾自愿拆除山墻,退還宅基地,雙方握手言和,一場鄰里糾紛圓滿解決。
鄰里宅基地糾紛的成功化解只是井楠村解紛息事以和為貴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井楠村結合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持黨建引領,盤活閑置資產,推進茶旅融合,在打造“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的同時,做活“茶”文章。該村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整合綜治、信訪和人民調解等解紛資源建成“一站式”解紛體系,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該村連續五年未產生1起到鎮以上部門上訪,未發生1例訴訟案件,形成茶鄉基層治理的新“楓”景。
“茶產業是我們井楠村的主要產業,家家都以茶為生,世代以茶為業,為此,我們將茶文化充分引入到鄉村基層治理中,創新探索了‘一杯茶’工作法。”井楠村黨總支書記韋興旺告訴記者,該村在茶文化館設置代表委員社情民意收集點,在村民廣場設置議事長廊,從鄉賢中舉賢任用一批土生土長有熱心、有經驗、有威望的“五老”人員為調委會成員,他們知民情、曉民意,往往數張方凳,幾杯清茶,眾人圍桌而坐,一宗宗矛盾糾紛,在品茗中迎刃而解;一樁樁民生實事,敬一杯茶得以有效解決。對難度較高的糾紛,該村還借助駐村法官、民警、公證員與律師力量以及村民大會的影響力,對當事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明之以法,通常都能達成令人信服的調解結果。
“這幾棵風景樹一直就屬于我家的。”“胡說,這幾棵樹靠近我家山場地界,肯定屬于我家。”前段時間,小夏村民組村民李紅與施宗紅因樹木所屬權問題爭執不休,鬧得不可開交。村里接到消息后第一時間聯系調解員王幫龍及“五老”人員前往事發所在地調查了解情況,隨后將兩名村民請入調解室進行調解。雙方從一開始的“言辭激昂”到調解后的低頭沉思,但還是因為樹權歸屬陷入僵局。最后,王幫龍和村民組長翻閱底冊查詢到這4棵樹歸屬于村民組集體所有,不屬于任何個人,至此各方均無異議,一場樹權糾紛也得以順利化解。
“鄰里矛盾很多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若不及時化解,就有可能把‘小問題’積攢成‘大矛盾’,這是鄉村和諧發展的大忌。”韋興旺告訴記者,該村堅持把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作為社會治理基礎性工程,以網格為載體,發揮“五老”優勢,配齊人民調解委員會工作力量,借助司法力量參與矛盾糾紛調解和平安建設,逐步形成黨組織領導下的“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給群眾反映的問題‘開方子’,讓群眾遇到的難題有著落。”南譙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區堅持以“楓橋式綜治中心”創建為牽引,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和實戰化運行為抓手,從源頭治理走向全面治理,探索創新“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工作模式,不斷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源源動力,推動基層治理出彩出效。去年以來,全區排查矛盾隱患6800余件,成功化解6664件,化解率98%,有力保障了全區大局持續穩定、群眾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