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工程”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教材,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成功實踐,滁州市南譙區珠龍鎮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注重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發揮群眾主動性,穩步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找到了做好“三農”工作的一種答案。
留得住“青山綠水”。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要注重生態治理,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五治理一革命”,重點抓好改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體整治、農村垃圾分類處理、村莊綠化等工作。要保留鄉土特色,民居風貌改造中不一味地涂白,不大興土木、不大拆大建,嚴格把握“把農村建的更像農村”的原則,在綠化樹種選擇和布局上盡量用本土樹種、草種;景觀節點和小品中多用本土化的片石、竹籬笆、原木柵欄等農村常見材料,讓村民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規劃好“一村一品”。鄉村要振興,產業興旺最關鍵;產業要發展,特色種植最關鍵。要緊緊抓住壯大村集體經濟這個“牛鼻子”,認真研究本鎮本村經濟發展現狀,盤點鎮村發展優勢,進一步激活鎮村資源要素,“因村制宜”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通過打造跑山豬、生態水果、中藥材、山野菜等“土字號”系列特色產品,放大農業產業“品牌”效應;通過延伸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功能,推動康養產業、民宿餐飲、文化體驗等“農業+”發展;通過以點帶面、以強帶弱等方式,將“單打獨斗”變為“抱團發展”,最大限度增加群眾收入。
“三治融合”樹新風。基層治理要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教家風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要發揮“一約四會”作用,將垃圾分類、污水治理等納入村規民約,探索建立“農村物業”“積分超市”等群眾自治組織;通過評選最美庭院、文明家庭,自覺做好房前屋后、大街小巷、庭院內外的綠化美化,引導村民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培育文明鄉風;組織開展各級好人、星級文明戶、新鄉賢、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評選表彰活動,弘揚守望相助、敦親睦鄰、孝老敬賢的傳統美德,激勵群眾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切實讓鄉村“顏值”與“氣質”相得益彰。(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