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蟹黃香。幾場秋雨過后,定遠縣蔣集鎮大廟村迎來螃蟹銷售旺季。
10月6日,天剛蒙蒙亮,養殖戶張易民便開始捕撈當天的第一網螃蟹。只見一只只個大飽滿的螃蟹分揀、稱重。“進入秋天以來,螃蟹供不應求。除銷往外地以外,周邊也有很多人在我這里預訂螃蟹。”張易民說,今年他家的近100畝蝦蟹混養迎來大豐收,這個捕撈季估摸著能收獲2萬斤,畝產值約達3500元。
大廟村是個脫貧村,曾經由于村里缺少支撐產業,村里大部分年輕人都在外地務工或定居。2022年,大廟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帶領村民外出學習螃蟹等水產品養殖技術,并招引養殖能手來村承包土地以及傳授養殖技術。這為大廟村帶來了可喜的變化——有的村民開始投身養殖業,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村民回鄉就業……正在分揀螃蟹的村民林懷芳滿意地說道:“在家門口做事方便,時間也靈活,既不耽誤我干農活,又能照顧家里,一天下來有近200元的收入,我干得也起勁。”
有了“蟹將”,怎么能少的了“蝦兵”?外出學成歸來,受到啟發的養殖戶們紛紛大顯身手,小龍蝦、麻鴨等都成了稻田里的“新主人”。這其中,還屬原本在合肥務工的韓邦東最有發言權。學會了稻蝦養殖技術后,他家稻田里迎來了一大批密密麻麻爭相“上崗”的小龍蝦。小龍蝦和水稻共同成長,這樣的混養新模式帶來的經濟收益十分可觀。他算了這樣一筆賬:“目前稻蝦共養面積有200余畝,主要用于養殖小龍蝦,今年小龍蝦產量3萬斤,稻谷收了15萬斤,綜合效益突破50萬元。”
蝦、蟹養殖市場前景廣闊,常常供不應求,經濟價值相對較高。近年來,大廟村兩委、駐村工作隊依托豐富的水資源優勢,聚力發展特色水產養殖業和生態混養新模式,面積和規模不斷擴大。截至目前,該村累計有水產混養面積超1000畝,養殖戶19戶,帶動120名村民就業和增收,每年共計收益200萬元以上。村黨總支書記金偉表示,未來大廟村將持續探索“蟹稻”生態立體混養新模式,以特色產業化養殖為“引擎”,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升影響力,拓寬鄉村振興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