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安縣半塔鎮塔山之上的皖東烈士陵園內,翠柏挺拔、青松環繞,莊嚴肅穆。
拾級而上,一座烈士紀念塔驟然映入眼簾、巍然矗立。塔身正面“革命先烈永垂不朽”鎏金大字筆力遒勁,背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題詞熠熠生輝,折射出穿透時空的光芒。記者來到這里,追憶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探尋紅色精神的薪火傳承。
“半塔鎮位于皖蘇邊界,是革命老區。著名的半塔保衛戰就發生在這里。”驕陽之下,“中國好人”、半塔鎮綜合文化站原站長王祖道頭戴草帽、手拎水壺,繪聲繪色地向記者介紹起半塔的紅色歷史和陵園的建設歷程。
“為了紀念在半塔保衛戰與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1944年3月,由方毅在軍政民座談會上提議并通過,由羅炳輝親自負責在半塔集西北一華里的頭道光山上建造一座革命烈士紀念塔。但在1946年,因我軍戰略轉移,撤離半塔,烈士塔建造一半就停工了。”王祖道帶領記者邊走邊看,“新中國成立以后,來安人民緬懷革命先烈豐功偉績,于1958年開始續建半塔烈士紀念塔,并以紀念塔為中心,依山而筑,建造了一座氣勢雄偉、風景秀麗的烈士陵園。”
“陵園作為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經過近些年的接續建設,年接待人數保持30萬人次以上。”半塔鎮宣傳委員周華兵補充道,“在血與火的革命年代,半塔兒女用生命書寫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傳奇。如今,偉大的革命精神正在新時代煥發出磅礴力量,推動這座紅色古城在振興路上砥礪前行。”
這樣以紅色精神激活老區新發展的故事,就發生在距離皖東烈士陵園不遠處的來安縣半塔茶葉有限責任公司里。
“現在過了新茶上市期,平常主要就是茶園管護和設備維保。”從茶園鋤草回來的企業負責人魏兆柏放下農具,擦了擦滿臉的汗珠,就招呼大家坐到茶桌前。燒水、備器、溫杯、投茶、潤茶、沖泡、出湯、分茶,一會工夫一杯湯色紅亮的茶湯就呈現在眾人面前。
“大家嘗嘗我們家今年的紅茶,提提意見。這款紅茶叫‘將軍紅’,算是我們家的拳頭產品,500斤新茶還沒出山便銷售一空。”說起茶的話題,魏兆柏眼里帶著光。與茶葉打了40多年交道的魏兆柏敏銳察覺,紅茶在皖東地區很受群眾歡迎,且大家飲用的多為外地紅茶,于是萌生制作紅茶的想法。
“2023年小試生產,去年少量推出,市場反響很好,很多老茶友評價滋味濃熟、香氣清甜,不少南京茶友慕名前來采購。”言語間,魏兆柏充滿了驕傲。“這款紅茶全是手工活,萎凋、揉捻、發酵、干燥,每個環節都不能大意,需全程看守,就像對待自家孩子一樣。”魏兆柏歷經上百次實驗,不斷調試揉捻手法與發酵時間,塑造其獨特的滋味與香氣。
“半塔鎮擁有近70年的種茶歷史,因其四面環山的獨特地理位置,形成了半塔茶場自身的小氣候循環,造就了茶葉品種天然帶有淡淡的蘭花香味。”周華兵介紹說,“半塔茶葉的種類有貢品‘半塔云尖’、極品‘半塔銀針’、精品‘半塔嫩芽’‘小蘭花’等諸多傳統品牌,多次榮獲省、市頒發的‘極品名茶’和‘地方名茶’榮譽稱號。”
從小跟隨父輩種茶制茶的魏兆柏,對茶“情有獨鐘”。1983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屯溪茶校,畢業后如愿分配到半塔茶場擔任技術員。2001年因工作調整,魏兆柏不得不放下“心頭好”,轉赴縣棉花原種場工作。“那段時間真難熬,聞不到茶香、摸不到茶葉,心里空落落的。”2007年,他決心改變,從半塔茶場旁一處9畝大的荒山起家,種茶、開廠。
“那時真算是一窮二白,借錢拉磚蓋房、買機器,從一磚一瓦積累起來,目前公司固定資產已經上百萬元。”一邊品咂茶湯、一邊回憶起當年的創業經歷,魏兆柏的眉宇間多了些云淡風輕。“雖是外鄉人,但從畢業分配到半塔工作,這里的革命故事就一直在耳邊傳頌,慢慢地在心中植下了根。”
歷經十余年的耕耘發展,半塔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已成為一家集種植、加工、銷售、科研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企業,擁有“雪芽”“青峰”“將軍紅”“皖東壹號”等多個特色品種,年產各類干茶3000余斤,產值超百萬元,帶動周邊150余農戶增收致富。
當被問及為何將紅茶取名“將軍紅”時,魏兆柏脫口而出:“這片生長在紅色熱土上的綠葉,承載著革命老區的崢嶸歲月。取名‘將軍紅’不僅是紅色基因的創新傳承,更是鞭策自己要把產業做大、品牌做優,不斷提升半塔茶葉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一片綠葉托起富民產業,一縷茶香浸潤鄉村振興。半塔鎮現有3家茶葉生產企業,擁有茶樹種植面積約1500畝。魏兆柏告訴記者,接下來,將依托半塔豐富的紅色遺產,在“以文興旅、茶旅融合”的道路上探索實踐,續寫“綠葉生金”的故事新篇。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