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年9月8日5版)
明光市巧思盤活房前屋后閑置空間,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一方庭院“生金長銀”
初秋時節,漫步明光市的鄉村,豐收的喜悅撲面而來:魏崗村的桃林里,飽滿的果實壓彎枝頭;抹山村的農家樂院落中,飯菜香氣裊裊飄遠;林圩村的恒溫龜舍內,一枚枚龜蛋孕育著增收的希望……
這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明光市“庭院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近年來,當地深挖農家院落的“方寸潛力”,巧思盤活房前屋后的閑置空間,結合各村特色因地制宜培育多元業態,在一方方小院間徐徐鋪展產業興、百姓富的美好畫卷。
經果林結出“增收果”
走進明東街道魏崗村林場組,沿途經果林郁郁蔥蔥,十余處農家小院在濃蔭中藏露有致,吸引著游客探尋田園樂趣。
“前些年把院子周邊打理起來,連片種了近50畝桃子、李子,每年采摘、批發、零售等綜合收益穩定在12萬元左右。”村民臧宏衛笑著算起增收賬。
“我們這種桃子、李子、葡萄快60年了,家家戶戶都是前院住人、后院種樹。”說起經果林,魏崗村黨總支書記盧占豐滿臉自豪。借著人居環境整治的東風,當地鼓勵村民把庭院邊角利用起來發展經濟,既扮靚了村莊,又讓大家在家門口增加收入。如今,全村特色經果林種植面積達1000畝,通過庭院零售、游客采摘、商超供貨等渠道,年產值近300萬元。
為讓果子更快“變現”,村“兩委”主動蹚出“村播”助農路,用短視頻、直播帶火采摘游,單月最高吸引游客超1000人次,讓枝頭鮮果快速變成農戶口袋里的現金。
農文旅激活“致富院”
不遠處的抹山村,村民袁禮偉正和施工隊敲定老院子改造細節。
“咱村緊鄰東風湖、抹山寺等旅游景點,每逢周末及節假日,游客絡繹不絕。我打算把兩處庭院改建成餐廳、民宿,再設個農產品展銷點,游客來了能吃能住能帶走。”袁禮偉的盤算,正是抹山村“庭院變財源”的生動縮影。
依托依山傍水的生態稟賦,抹山村把庭院改造與鄉村旅游深度綁定。
“今年投入600余萬元提升人居環境、文化氛圍和基礎設施,美化改造農家庭院50余戶。還利用房前屋后零碎地塊打造果園、菜園等‘五小園’打卡點,鼓勵村民開農家樂、辦民宿、搞采摘。”明東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在兵介紹。
“我們堅持農文旅融合,整村規劃、產村聯動,指導村民結合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用老院落、舊房屋、碎地塊靈活發展‘庭院經濟’。”張在兵說,如今的抹山村,游客能逛廟會、賞湖景,可摘草莓、住民宿,農家小院真正成了“致富院”。
觀賞龜闖出“共富路”
午后的明南街道林圩村,孫開鐳的恒溫龜舍內百余只觀賞龜在水中悠然游弋。這位曾在浙江務工的“80 后”,2020年帶著在外積累的市場經驗返鄉創業,從最初的直播帶貨轉型到深耕觀賞龜養殖領域。
“庭院養龜門檻不高、投資靈活,平時打理也輕松。”孫開鐳道出了自己轉型養殖的初衷。如今,他的基地每月能穩定孵化龜苗70只至80只,月產值約15萬元,訂單已排至明年1月。
明南街道也在積極推動觀賞龜養殖產業發展。“我們正探索‘觀賞龜+文旅’模式,讓游客體驗養殖孵化樂趣。”街道黨工委書記周波介紹。當地建立了“專員包聯試點戶”機制,成功帶動首批3戶村民試點養殖落地。
為打通產銷鏈路,明南街道打造了“云端+實體”銷售網。線上依托“抖音鄉村計劃”建立“大橫山共享直播間”,開展龜類養殖全過程可視化營銷;線下對接花鳥市場建立供貨合作。通過雙渠道發力,該產業年利潤預期突破70萬元,讓小小的觀賞龜真正成為了鄉村致富的“金蛋蛋”。
從魏崗村的瓜果滿枝到抹山村的炊煙迎客,再到林圩村的“龜”力十足,明光市“庭院經濟”多點開花。截至目前,該市“庭院經濟”覆蓋5.2萬戶,涉及面積6.4萬余畝,年增經濟效益超2.2億元。這些扎根院落的產業,不僅讓村民穩穩實現“家門口增收”,更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方寸庭院里生長的致富夢想,正鋪就一條通往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