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滁州市積極探索發展“庭院經濟”,引導農戶特別是脫貧戶、監測對象利用房前屋后閑置土地或庭院區域,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手工、休閑旅游和生產生活服務,持續增強脫貧村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讓“方寸地”變“致富園”,釋放鄉村振興新活力。
因地制宜 培育“五種模式”
以庭院為載體,因地制宜,培育“五種模式”,解碼“庭院經濟”新路徑。一是庭院特色種植模式。立足資源稟賦,通過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農戶利用庭院種植蔬菜、食用菌、薄殼山核桃等特色農產品。二是庭院特色養殖模式。大力推進“三品一標”,支持培育定遠豬、天長三黃雞等特優畜種,提升滁州知名品牌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三是庭院特色手工模式。發揮民營經濟活躍優勢,鼓勵企業、農戶等居家生產小型電子元件、陶瓷茶壺等手工品,拓寬農戶增收渠道。四是庭院特色休閑旅游模式。結合農村人居環境“四凈兩規范”整治行動,把農戶庭院打造成集休閑、體驗、餐飲、住宿于一體的農耕文化體驗驛站。五是庭院生產生活服務模式。以滿足村組生活物資、農資配銷、農機維修等生產性服務為目標,通過整村領辦、合作經營等方式,調動農戶利用庭院發展微超市、微電商、微車間。
創新發展 融合“四項工作”
結合人居環境整治、新業態發展、鄉村治理、鄉風建設等工作,提振“庭院經濟”新效能。與人居環境整治相融合;深拓農業功能價值,將發展庭院經濟與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建設相結合,對風景道沿線多個重點村進行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形成“庭院小景秀、全線風景美”的格局。與“新業態”發展相融合;大力實施“數商興農”工程,健全縣域商業網絡,實現從傳統種養向電商直播、云種養、短視頻等數字經濟“新業態”發展模式轉變。與基層網格治理相融合;運用網格精細化服務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市縣選派干部、鎮村鄉村振興專干以及網格員作用,動員農戶主動參與,推進庭院經濟縱深發展。與鄉風文明建設相融合;將發展庭院經濟與庭院綠化、美麗庭院創建相結合,鼓勵農戶爭創“院美、家美、人更美”的美麗庭院示范家庭。
保駕護航 強化“四項舉措”
通過規劃引領、政策支持、人才培養、金融服務等措施,保障“庭院經濟”新發展。一是堅持規劃引領。按村莊距離城市的可達性,分為城郊村、近郊村和遠郊村三類。城郊村發展洗車店、快遞代辦點、家電維修點等庭院生活性服務經營。近郊村著力打造采摘體驗、康復療養、民宿驛站等參與性、趣味性、娛樂性較強的庭院經濟項目。遠郊村發展微養殖、微菜園等特色種植養殖。二是強化政策資金支持。出臺《滁州市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實施方案》,重點支持鄉村特色產業、庭院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各級涉農資金以及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作用,重點培育和壯大庭院經濟。三是組建人才隊伍。堅持“一縣一團(科技特派團)、一區(特色產業區)一站(特派員工作站)、一村一員(科技特派員)”的基本模式,促進滁菊、全椒稻蝦、南譙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發展。四是強化金融服務。鼓勵符合條件的脫貧人口、監測對象依托脫貧人口小額信貸發展庭院特色種養。同步推進“防貧保”綜合保險,降低農戶生產經營風險。
未來,滁州市將積極推動庭院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發展與提高農民收入有效銜接,建立完善多元化的聯農帶農機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