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蓄洪的時候,我種的樹全淹沒了,樹頭都沒能露出水面,水下去之后也沒能成活。一到汛期,我們蓄滯洪區的農戶就關注著淮河上游的情況。現在有了這個補充保險,心里就更有底了。”前不久,阜南縣蒙洼蓄滯洪區的村民們聽聞行蓄洪區補充保險的政策后,紛紛向保險公司詢問投保細節。
據了解,今年我省開展蓄滯洪區農業補充保險試點工作,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愿、兜底保障”的思路,綜合運用蓄滯洪區政府補償和農業保險政策工具,強化特殊年景兜底保障功能,支持蓄滯洪區災后加快恢復農業生產。按照試點方案,首批蓄滯洪區農業補充保險將在阜南縣蒙洼、全椒縣荒草圩、霍邱縣城東湖等11處國家級蓄滯洪區開展試點,覆蓋政府行蓄洪責任,惠及區內860平方公里、32萬居住人口。符合蓄滯洪區運用政府補償對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均可自愿投保蓄滯洪區農業補充保險。
目前,保險標的主要包括:糧食作物、常規經濟作物、蔬菜和特色經濟作物,畜牧專業養殖、水產專業養殖,在地楊樹、果樹、綠化苗木、花卉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保費由市、縣(區)財政補貼50%,自繳50%。小農戶保費均由市、縣(區)財政補貼和代繳。若發生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各級政府發布蓄滯洪區運用命令,導致蓄滯洪區內保險標的實際受損,對于政府補償金額以外的損失部分,承保機構將按照合同約定給予賠償。
“根據蓄滯洪區農業補充保險產品一覽表,以農作物為例,例如每畝評估價值為1069元,政府蓄洪區運用補償金額749元,剩下的價值差額320元將由蓄滯洪區保險保障,參考保險金額上浮15%,保額可達368元。”7月初,全椒縣武崗鎮種糧大戶劉景剛,為其種植在全椒縣荒草二圩內的3900畝水稻上了一份“蓄滯洪區補充”保險。他表示,與國元農保全椒支公司簽訂的保險合同基本上是以這個范式為標準,雖然交了保費,但一旦遇到特殊年景,保險保障預計可達144萬元,在加上政府行蓄洪補償,可以完全彌補我們的全部經濟損失“這著實給我吃了定心丸,今后可以放心地在蓄滯洪區從事農業生產了。”
國元保險有關負責人表示,截至8月底,蓄滯洪區農業補充保險已出單134筆,總保費收入1389.6萬元。農業保險是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我省明確,要形成以大宗重要農產品保險為主體,特色農產品保險、“防貧保”綜合保險、蓄滯洪區農業保險為輔助,疊加政府巨災保險、市場化商業保險的“一主三輔兩疊加”農業保險新發展格局,為促進安徽省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提供有力保障。(記者 何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