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對衣著樸素、操著外地口音的夫妻,急匆匆走進滁州市勞動能力鑒定中心,向工作人員詢問如何領取《認定工傷決定書》。原來,他們是河北省邯鄲市人,此前在我市一處工地上施工時手指不幸受傷,這次專程前來辦理《認定工傷決定書》。他們擔心施工項目即將完工,一旦錯過鑒定申請的時間,賠償問題就會變得遙遙無期。
當他們向工作人員說明情況后,市勞動能力鑒定中心立刻啟動“特事特辦”流程,安排“加急鑒定”。事情有了轉機,這對夫妻原本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連聲道謝:“沒想到這么快就有了著落。”對于他們來說,這份鑒定書不僅是一個權益保障,更是對今后生活的一份希望。
從這對夫妻的溫暖經歷,可以看到滁州對勞動者的溫情守護。2024年以來,市勞動能力鑒定中心主動上門為特重特困職工開展鑒定服務20余人次,提供鑒定結論郵寄服務逾1000人次。他們以“保障勞動者權益”為核心,跑出便民服務“加速度”。如今,隨著服務機制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感受到滁州這座城市的溫度。
“現在鑒定流程是越來越簡便了,讓我們受到意外傷害的職工能少跑不少路呢。”一位工傷職工的感慨,道出了滁州勞動能力鑒定服務的蛻變。記者了解到,該中心不僅精簡了申報材料,制作了便民服務卡,還通過7000余條鑒前提醒短信,真正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對于行動不便者,工作人員組織專家組上門鑒定。對于異地申請者,則開通郵寄“綠色通道”,真正把服務送到群眾心坎上。按照勞動能力鑒定的科室類別,合理劃分鑒定場次、安排鑒定人數、增加鑒定頻次,進一步完善“繁簡分流”分類鑒定機制,壓縮經辦時限,做到周周鑒定、月月評審……一個個貼心舉措,大大縮短了職工鑒定流程的辦理時間。
在滁州標準化鑒定場所內,全程監控、專家隨機抽選、紀檢現場監督,構成保障鑒定公正的嚴密防線。該中心創新實行“一核二校三評審”綜合評審制度,嚴格執行初審、復核、審批三級審核機制,確保業務全流程進系統、全數據留痕跡、全環節可追溯。
今年以來,市勞動能力鑒定中心已開展5批次鑒定,受理因工鑒定申請2427人次、發放結論2344人次,受理因病或非因工鑒定申請95人次、發放結論79人次,受理工傷確認申請113人次、發放結論102人次。每一份鑒定結論,都經得起檢驗。
從鑒定流程的科學排期,到工作紀律的嚴格落實,我市在勞動能力鑒定工作中,構建“領導牽頭、經辦落實、紀檢監督”全鏈條工作機制。各縣(市、區)統一申請材料標準,規范鑒定報送與結論送達程序,杜絕“體外循環”與“一人通辦”風險。如今,勞動能力鑒定從受理申請到出具結論,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讓勞動者維權之路更安心、更順暢。
從“特事特辦”的及時響應,到機制創新的長效護航,市勞動能力鑒定中心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為民服務”的初心。他們不僅僅是鑒定中心的工作人員,更是勞動者權益的守護者。他們用溫情和智慧,為勞動者們筑起一道堅實的暖心防線。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