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全媒體記者包增光 通訊員姚君涵)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主題是“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多措并舉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滁州力量。
我市聚焦生物資源動態監測,科學編制《皇甫山國有林場2023年中央財政林業草原改革發展資金施工項目對皇甫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報告》。系統開展瑯琊區生態指示物種摸底調查及監測,發現維管植物66科168種、鳥類16目38科73種。摸清濕地家底,完成3處省級重要濕地年度監測。作為鳥類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的生態功能區,明光女山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積極落實全省越冬水鳥同步監測工作要求。
同時,我市強化棲息地保護,統籌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啟動《滁州市濕地保護規劃(2024-2030年)》編制工作。認真謀劃開展“清風行動2025”,發揮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專項行動期間累計檢查野生動物棲息地29處、人工繁育場所24次,檢查經營利用場所3800余次、交通運輸場所161次,發現并查處各類野生動植物案件8起,形成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強大震懾力。突出重點物種保護,組織全市林業部門開展春季護鳥行動,累計出動巡護人員965人次,排查自然村595個,拆除捕鳥網39張,全力維護鳥類種群安全。深化政校合作模式,市林木種苗發展研究中心聯合滁州學院突破千年古樹“歐梅”繁育技術瓶頸,擴繁歐梅3000余株。
為進一步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今年,我市緊扣“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愛鳥周”等重要宣傳節點,累計開展各類宣傳活動113次,發放各類宣傳材料2萬余份。此外,還成功舉辦“趣集皇甫山 共赴自然約”皇甫山首屆自然教育市集、“關注森林”進校園暨自然教育宣教活動,為青少年打造優質校外課堂,讓保護生態文明的“種子”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