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緊密結合學習教育試點黨群服務延時錯時——
躬身辦好為民事 傾力答好民生卷
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
如何以優良作風服務群眾、助力發展?
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來,我市堅持落實開門教育要求,聚焦辦好民生實事,深入基層傾聽呼聲、回應訴求,試點選擇南譙區31個社區開展黨群服務陣地延時錯時服務,破解服務供給與群眾需求時空錯位、力量不足、供需錯配等問題,實現陣地大門常開、服務內容常新、惠民活動常態,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學習教育的實實在在成效。
破除時空限制,創新服務“在線”
“以前不少居民白天上班沒時間,只能趁著午休或請假來社區辦事,既折騰又不方便。”從今年4月起,南譙區龍蟠街道永樂社區將工作日服務時間延長至晚上7點,周末和法定節假日也安排專人值守。
“徹底解決了群眾‘上班沒空辦、下班沒處辦’的難題。”社區黨總支書記劉成靜說,“如今,越來越多的居民主動選擇晚間或周末錯峰辦事,我們服務窗口亮起的‘錯時燈火’,真正照亮了群眾的便利生活。”
如何精準破解群眾辦事“時間錯位”難題?
我市創新推出三項服務機制,全力打造高效便民服務新生態。
推行晚間延時服務,將工作日服務時間延長至晚上7點,為“上班族”留出充足辦事時間。
落實假期錯時服務,在周末及法定節假日實行“1+1”雙崗輪值,在推行有計劃的輪休調休的前提下,實行1名全科社工和1名社區工作者AB崗協同服務模式,保障周末及法定節假日服務供給。
構建“線上+線下”雙軌預約體系,線上建立電話、微信群等預約通道,線下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小區黨群服務站設置預約窗口,方便群眾隨時預約活動場地、幫辦服務等內容,讓群眾徹底告別“跑空腿”,實現“隨時來、隨時辦”。
匯聚多元力量,紅色動能“澎湃”
社區服務常因時間限制和內容單一,難以充分滿足群眾需求。
怎么“變”?如何“新”?
“我們積極對接轄區社會組織、機關單位,引入‘社區治理合伙人’,巧妙利用延時錯時服務時段,推出形式多樣的特色服務,把黨群服務中心變成居民家門口的‘幸福驛站’。”南譙區銀花街道銀西社區黨委書記尹曉晨滿是自豪地說。
黨群服務中心不僅要“辦得了事”,更要“辦得好”“辦得精”。
為構建更有溫度的社區服務體系,我市從人才培育、資源整合、力量凝聚三方面發力,著力構建多元參與、共治共享的社區服務新格局。
實施全科社工培育計劃,構建“理論學習+輪崗實訓+實戰演練”三維培養模式,打造集政策解讀、民生服務、矛盾調解等綜合能力的復合型社區工作者隊伍,實現群眾事務“一窗受理、一人通辦”。
積極引入轄區企業、社會組織等“社區治理合伙人”26家,提供書法研習、非遺傳承等37個特色服務項目,并建立“定期溝通+即時審查”機制,確保每個項目都能精準對接需求、辦出品質。
充分發揮在職黨員作用,結合“雙報到雙服務”,創新打造“晚間服務日”“周末公益崗”等特色載體,鼓勵報到黨員利用八小時以外時間,為居民提供政策咨詢、矛盾調解等志愿服務,為社區治理注入了紅色動能。
實現精準供給,閉環服務“惠民”
群眾在哪里,服務群眾的工作就要跟進到哪里。
“以前總覺得提升自我是件奢侈事,白天被工作占滿,想學點新技能根本抽不開身。
現在社區開了‘青年夜校’,下班后就能在家門口免費學舞蹈、練書法,還能學非遺手藝,社區服務真是辦到我們心坎上了!”說起社區服務的新變化,南譙區龍蟠街道發能國際城社區居民肖女士贊不絕口。
自推行黨群服務延時錯時以來,這個社區創新推出“青年夜校”志愿服務品牌,圍繞文化藝術、健康養生、傳統技藝等領域,精心開設硬筆書法、非遺手工、中醫養生、舞蹈形體、國畫賞析、文化體育等6大類特色課程,累計開展46課時的精品教學,吸引居民1200余人次參與。
一花獨放不是春。
為讓社區服務真正成為居民生活的“幸福標配”,我市創新構建標準化、主題化、個性化三位一體的服務矩陣,精準對接群眾多元需求。
標準化服務“一單清”,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公布社區政務服務事項清單,清晰標注辦事流程、所需材料和預約方式,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掌握辦事指南,真正實現“最多跑一次”。
主題化活動“月月新”,全面實行社區活動預告制,精心策劃政策宣講、健康義診、文藝演出、技能培訓等多元化主題活動,打造“家門口的精彩生活圈”。
個性化定制“精準達”,創新推行“點單式”服務模式,構建“群眾點單、社區接單”的閉環服務機制,實現服務供給與群眾需求精準匹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