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 “離婚后土地怎么分?”這道看似簡單的問題,在天長市銅城鎮的農村土地二輪延包工作中,卻成了牽動多方利益的“必答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農村離婚率上升,離異家庭土地權益糾紛呈高發態勢,成為影響基層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銅城鎮農經站聯合鎮婦聯創新推出“3+1”聯動調解機制,成功化解多起積壓多年的土地糾紛,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基層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21起糾紛折射治理難題
在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的延包工作中,銅城鎮共排查出涉及離異家庭的承包地糾紛21起。這些案件呈現“三難”特征:時間跨度長,部分糾紛可追溯至20多年前的離婚案件;矛盾交織復雜,涉及財產分割、子女撫養、戶籍遷移等多重法律關系;訴求多樣,有的要求分戶確權,有的主張共同登記。“若處理不當,輕則延誤延包進度,重則引發群體性信訪。”銅城鎮農經站站長黃宗玉坦言。
“3+1”機制織密調解網絡
針對糾紛特性,銅城鎮構建起“農經+婦聯+司法+村委”的“3+1”聯動調解模式:農經站負責政策解讀與土地數據核查,婦聯發揮情感疏導優勢保障婦女權益,司法所提供法律支持確保協議效力,村兩委則依托“地頭熟、人頭熟”優勢搭建溝通橋梁。通過“前期建檔—中期調解—后期回訪”的全鏈條管理,該鎮形成差異化調解策略:對涉及未成年子女的案件,優先保障子女承包經營權;對再婚家庭,協調戶籍遷移與土地權屬關系;對歷史遺留問題,秉持“尊重事實、兼顧公平”原則。
調解能手以情釋法解“死結”
高廟社區戴某某與魏某某2017年離婚時承包地未分割。離婚后,魏某某要求對承包地進行分割,但多年來未達成調解協議。無奈,魏某某多次到鎮政府、市婦聯和市信訪局尋求幫助。2025年1月,土地二輪延包工作開始,銅城鎮農經站長黃宗玉了解情況后,與鎮婦聯干部多次走訪,了解魏某某獨自撫養孩子的困難,同時核查原始土地數據,確認6.06畝承包地現狀,在司法所、社區干部參與下,經過三輪調解,最終魏某某作為戶主代管孩子3.17畝承包地,既保障了子女權益,也避免了家庭矛盾激化,更消除了一起多年沉積的上訪案件。
安樂社區錢某某喪偶再婚后與原家庭產生承包地糾紛,該戶土地延包工作無法推進。社區干部向鎮婦聯反映該戶情況,鎮婦聯立即請農經站參與協調。黃站長發現錢某某的戶籍未遷移,在再婚居住地也未享有任何權益,在原村民組仍具備成員資格,應該繼續擁有土地承包權,于是通過社區干部,聯系其原家庭的小姑子等人,協調兩個家庭關系,最終創新做法,采取“土地確權+房屋共有”的捆綁式解決方案,既保障了錢某某的土地權益,又兼顧了小姑子的財產權利,使家庭姑嫂關系和好如初。
法治春風潤澤田間地頭
自延包工作開展以來,銅城鎮成功化解離異家庭土地糾紛13件,協助當事人提起訴訟2件。黃宗玉站長還積極發揮“宣講名家工作室”的作用和鎮婦聯工作者利用休息時間下村宣講《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相關法律法規。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權益是社會的穩定器。”銅城鎮黨委書記表示,通過有溫度的調解與有力度的法治保障,既維護了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又為土地延包工作筑牢根基。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銅城鎮正探索將調解經驗轉化為長效機制,讓更多“千千結”在廣袤田野上化作鄉村振興的和諧音符。(黃宗玉 胡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