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前后是菌菇蓬勃生長的好時節。4月25日,滁州市南譙區沙河鎮白米村的赤松茸種植基地里,層層疊疊的秸稈堆成金色“軟床”,酒紅色的菌蓋頂破覆土,如撐開的小傘般林立田間,十分喜人。
“采摘時要像捏雞蛋似的,手腕輕輕旋轉,這樣根部才不會留茬。”大棚內,白米村黨總支副書記周威半蹲著示范標準動作,只見他指尖捏住菌柄基部輕輕一旋,整朵赤松茸便帶著泥土脫離“軟床”。
這種被稱為“菌中之王”的珍稀菌類,如今成了白米村的“黃金作物”。
去年11月,村里瞅準赤松茸“不挑地、好養活、價值高”的特性,從外地引進試種技術。歷經4個月蟄伏,今年3月首批菇蕾頂開秸稈,目前進入采摘旺季,每畝產量達2000公斤。“新鮮的赤松茸市場上售價每公斤20元,烘干后身價暴漲10倍。”周威笑著說,用它燉湯鮮香濃郁,炒菜脆嫩爽口,周邊城市很多飯店都提前預訂。此外,村集體依托鎮域品牌“沙之禾”,積極探索深加工路徑,拓展銷售渠道,在實現村集體增收的同時,帶動本村及周邊務工村民共同致富。
沿著國道向西行駛,約一小時車程便來到全椒縣西王鎮。這里的桑葚已陸續進入成熟期,茅草洼生態農業合作社的桑葚園里,一顆顆果實掛滿枝頭,紫如墨玉、白似凝脂、粉若朝霞,在陽光下閃爍著誘人的光澤。
“還沒開園呢,電話都快被打爆啦!”合作社負責人歐陽春指著公示牌上即將開園的字樣,眼角笑出皺紋。說起這片桑園的“發家史”,這位扎根山區的創業者打開了話匣子:西王鎮地處全椒縣西部山區,土壤質地優良。2015年,歐陽春瞅準土壤優勢,流轉20余畝土地,帶著農戶搞起“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種下無籽大十、四季果桑等高產桑葚品種一萬余株。經過精心培育,如今園里產出的各品種桑葚果粒飽滿、甜度高,成為游客們的“心頭好”。
除了現摘現吃,園區還玩出新花樣。每年舉辦的桑葚采摘季已成當地招牌,游客們拎著竹籃穿梭田間,體驗“田園尋寶”的樂趣,周末單日接待量能突破200人次。更長遠的“算盤”藏在加工車間里:新鮮桑葚經清洗烘干制成桑葚干,泡進白酒釀成醇厚桑果酒,就連桑枝都被收購用于培育菌菇,真正實現“一棵桑樹全身寶”。
“我們鎮現在是‘一村一品’串成鏈。”西王鎮鎮長吳瓊掰著指頭如數家珍,華光村的火龍果四季飄香,東張村的青玉梨甜過蜂蜜,還有山地西瓜、金絲皇菊、黃蜀葵等特色種植基地星羅棋布。這些藏在山區的“土寶貝”,通過采摘體驗、農旅節慶、電商直播等新玩法,走進了千家萬戶。
從秸稈堆里撐起的“黃金傘”到桑樹枝頭掛滿的“致富果”,皖東鄉間的特色農業書寫著生動的鄉村振興答卷。“我們將持續深入開發鄉村特色產業資源,聚焦基地創建、科技研發、精深加工、品牌宣傳等關鍵環節,做好‘土特產’文章,積極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寬農民增收途徑,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滁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勇說。
(本報記者 李邦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