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年2月24日2版)
“我年紀大了,上下六樓越來越吃力。沒裝電梯前非必要不下樓,裝完后一鍵上下太方便了!”提起加裝電梯后的生活變化,家住滁州市南譙區銀西社區銀花西區南苑的穆正勤連連稱贊。
穆正勤所住小區是一個老舊小區,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居民加裝電梯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當居民的需求提交到社區時,難題與挑戰隨之而來。資金籌措、意見分歧、施工難題等,無一不考驗著基層治理的智慧和能力。
“我們始終把居民的意見放在首位,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三治聚鄰治理體系,讓群眾參與進來,做到‘群眾的事情群眾說了算’。”銀西社區黨委書記尹曉晨告訴記者,居民提出申請后,社區第一時間主動介入,將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以及相關業主召集在“合歡樹下”,把“怎么建、誰來建”等問題擺上臺面,讓大家暢所欲言、建言獻策。
經過幾輪協商,12戶業主中,10戶達成了統一意見,另外2戶因為通風和采光問題仍持抵觸態度。對此,社區積極發揮志愿益鄰作用,通過“五老”志愿者入戶走訪、座談交流、政策解讀,耐心細致地做思想工作,爭取業主的支持和理解,在滿足高層居民使用的同時,讓底層住戶同樣感受到實惠和便捷。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該棟樓加裝電梯工作得以順利推進。
“小電梯”關系“大民生”,銀花西區南苑加裝電梯項目的成功實施,只是銀西社區創新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該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實施三治聚鄰、志愿益鄰、民主近鄰、關愛助鄰、服務便鄰的“五鄰工作法”,利用小網格發揮大作用,實現基層治理效能和群眾滿意度雙躍升。
“社區治理不是‘獨角戲’,而是人人參與的‘協奏曲’。”尹曉晨表示,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從“一條線”到“一股繩”,“五鄰工作法”從群眾需要出發,將“促進鄰里和諧、打造睦鄰社區”的基層治理目標與法治文化、德治文化、志愿服務相融合,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出居民“社區是我家”的共建意識,從而實現從“陌鄰”到“睦鄰”的轉變。
近年來,該社區先后開展愛心積分兌換、捐贈物資、認領微心愿等志愿服務活動320余場次,受益群眾超2300人次。解決居民反映的油煙污染、充電樁設置、綠植規劃、道路破損等問題60余項,贏得群眾廣泛點贊。社區先后獲得“四個100”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安徽省城市基層黨建示范社區等榮譽稱號,成為遠近聞名的和諧社區。
“群眾的認可就是最大的榮譽。”尹曉晨坦言,下一步,銀西社區將持續創新治理模式,下足“繡花”功夫,深度挖掘社區潛力,合力打造“人人參與、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新格局,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