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 今年1月,由天長市中電建大橋新能源有限公司與天長市楊村鎮湖邊村結對共建的產業服務型“共富工坊”——漁光工坊在楊村鎮湖邊村成立。該工坊面積6000平方米,主要從事水產養殖服務經營,工坊充分利用水域面積,將光伏發電和漁蝦養殖相結合,形成了“水上發電、水下養殖”的產業模式,單位土地面積經濟價值顯著提升,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不斷助力綠色發展。
多方聯動,匯聚致富合力。漁光工坊聚焦農民增收、集體增富、企業增效三大方向精準發力,通過農戶、村集體和企業多方聯動,盤活了農村各類資源,助力農民在“家門口”就業致富。就近就業,農民增收。動態摸排有就業意向群眾,面向周邊村社的低收入群體、農村剩余勞動力定向提供就業崗位38個,實現每人年增收4.5萬元,季節性臨時用工15人,每人每天發放報酬140元,推動建立“上班不打卡、工資按勞結”的工作機制,致力打造農民家門口的創富新單元,實現“門口干活、用工靈活、來去便利”的現實需求。廠房入股,集體增富。湖邊村利用標準化廠房作為固定資產參與入股漁光工坊取得分紅,漁光工坊預計每年可帶動湖邊村集體經營收入15萬元(收益14.9萬元),約占湖邊村2024年度預計村集體總經營收入的13.6%。配套服務,企業增效。漁光共富工坊實行統一化、規范化管理,中電建大橋新能源有限公司為工坊養殖戶提供了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養殖水源調控、養殖產業技術指導等一系列軟硬件服務,工坊年生產效益預計將達300萬元,有效盤活了資源,增加了效益,為企業發展帶來新動能。
服務驅動,激發養殖活力。漁光工坊秉持“共富路上,農民除了‘富口袋’外,更要‘富腦袋’”的理念,常態化做好養殖產業相關培訓指導服務。上級專家授課指導。邀請水產養殖方面專家、科研人員現場為養殖戶講解苗種篩選、病害防治等技術性問題,并介紹新型綠色環保養殖模式以改善魚蝦肉質品質、提升品牌力。針對光伏塘口的特點和前期虧損的養殖戶,提出小投資,穩回報的養殖模式,避免盲目投資造成虧損。鎮級部門走訪培訓。主動邀請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不定期上門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根據具體情況,提供不同解決問題方案,預防疾病和水質惡化的情況發生,推動工坊運行更具實效。通過每年走訪跟蹤和技術培訓,養殖戶對光伏塘口的特點和管理方式越來越熟悉,科學養殖的理念越來越先進。養殖農戶互動交流。經常性組織養殖農戶間舉辦養殖技術交流座談會,圍繞養殖過程中水質維護、病害預防、降本增效等重點注意事項,養殖效益好的現場傳授經驗心得,效益不好的提出困惑問題,通過互相交流,共同解決,共同提升。目前養殖情況總體平穩,養殖效益穩中向好,未出現大量魚蝦蟹死亡現象,養殖戶積極性高漲,對發展前景越來越有信心。
組織推動,提升品牌效力。發揮“黨建+服務”作用。中電建大橋新能源有限公司整合湖邊村光伏發電項目百余畝閑置塘口,通過公司黨支部與湖邊村黨總支“村企聯姻”,打造漁光共富工坊,發揮黨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的導向作用。以黨建聯建為紐帶,充分發揮兩新黨組織在吸收就業、鏈接資源、繁榮村社等方面的實質作用。設立“紅色管家”志愿服務小組,把黨員干部、網格員與企業黨員串在一起,在招工、崗位制定、工坊發展上發揮“1+1+1>3”的力量,與企業對接解決養殖戶反映的水源管理優化、基礎設施維護等問題,為提高養殖效益提供幫助,真正帶動養殖戶增產增收。探索“工坊+品牌”模式。以湖邊村自然環境為依托,充分發揮水產品生產、培育的優勢,積極打造魚蝦養殖品牌。利用湖邊村水產品在天長的知名度優勢,對漁光工坊生產的特色“湖鮮”進行統一包裝,積極申報地理標志產品,為推動周邊相關農漁產業發展提供統一標準、技術指導和品牌包裝,打造特色的農漁產品品牌,同時聯系楊村老字號“魚圓村特色湖鮮宴”酒店,為其提供部分魚蝦等水產品貨源,進一步打響品牌名氣,打開營收新渠道。(張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