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 近年來,我市不斷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化拓展,在機制保障、宣傳發動、品牌培育、典型引導上下功夫,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助力和美鄉村建設,切實提升農民精神風貌,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從“整治”到“長治”。一是理清職責邊界。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明確移風易俗內容、部門及屬地職責。二是規范操辦標準。指導各地制定婚喪禮俗倡導性標準,規范群眾“辦事”行為。目前,各地紅白喜事均明確宴請不超過20桌,隨禮金額不超過500元。三是健全配套機制。明光、天長市等建立紅白喜事演出報備制,實現“一演出一報備一承諾”。全椒、來安、定遠等地建立農村食品安全巡查制。
從“你要”到“我要”。一是把行為規范說具體。制定市級《移風易俗行為規范》。同時,各地修訂村規民約,將反對餐飲浪費、高價彩禮、厚葬薄養等內容納入,引導村民自覺抵制陳規陋習。二是把宣教活動辦靈活。各地文明實踐陣地,策劃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移風易俗活動,講活講透講好規范守則。三是把社會氛圍營造好。運用線上線下宣傳手段,持續加強講文明樹新風宣傳。
從“整合”到“聚合”。一是培育文明鄉風食堂品牌。全椒縣、南譙區等地依托現有陣地資源,設置文明鄉風大食堂,免費提供給村民用于婚喪嫁娶等活動。二是培育“美德銀行”品牌。在全市推廣小崗“美德銀行”經驗做法,全市各村(社區)成立“垃圾兌換超市”“美德驛站”“愛心驛站”“積分兌換超市”等積分兌換點1000余個。三是培育“譙梁夜市”品牌。南譙區創新打造“譙梁夜市”文明實踐項目,此外,還涌現了定遠縣“村村聯盟、村企走親”、天長市“正餐一餐辦”等品牌。
從“少數”到“多數”。一是抓住黨員干部“關鍵少數”。要求黨員干部帶頭落實操辦紅白喜事報備制,以身作則引導身邊群眾文明節儉辦紅白事。二是抓身邊典型“關鍵少數”。廣泛開展“文明家庭”“新鄉賢”“好婆媳”等典型選樹工作。三是抓住群眾組織“關鍵少數”。逐步建立健全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組織,增強更多基層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升的意識和能力。 (王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