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激發產業新動能的決定力量,是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關鍵著力點。
企業是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陣地。日前,本報記者走進企業一線,觀察各產業領域謀“新”提“質”的新氣象。
晶體材料、紅外鏡頭、輻射探測器、熱成像儀……走進安徽光智科技有限公司,數百款材料和儀器產品,直觀地展現企業不斷延伸的產業鏈板塊。
“這是單晶鍺產品,我們的產能目前占全球40%左右。”企業生產總監郭晨光介紹,金屬鍺是紅外光學領域的“靈魂”材料,但儲量稀少、提純制備難度大。光智科技持續開展技術攻關,在單晶鍺、硒化鋅、碲鋅鎘、硅酸釔镥等紅外核心材料研發制造上領先行業,還在國內率先掌握13N超高純鍺晶體規模化生產技術,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專精特新·制造強國年度盛典”評為“年度絕活”。
在紅外產業鏈下游和終端賽道,光智科技也不斷取得突破。企業研發中心內,研發人員正在測試、組裝一款新設計的制冷型紅外探測器。這種紅外探測器可用于遠距離高速實時探測,在安防監控、航空航天、醫學診斷、科學研究等領域應用廣泛,是產業鏈中的高技術、高價值產品。
企業科技發展部部長潘磊告訴記者,2023年企業研發投入達2.3億元,占營收比重約23%,同比增長112%,其中重點加強了紅外光學后端業務的研發和投資力度,帶動當年紅外光學業務銷售收入超8億元,同比增長12%,增速超國內同行平均值。“目前,公司已具備材料生長、芯片設計、器件制備到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規模化生產能力。正在建設的紅外器件和整機生產線項目,預計三季度設備進場,建成后可年產制冷型探測器4萬套、非制冷型探測器20萬套。”潘磊說,目前紅外光學市場還有較大增長空間,二期投產后,公司紅外后端業務營收有望超過前端材料部分,成為企業最大的發展增量。
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企業站在市場經濟的最前排,唯有不斷突破創新,在提升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的同時,推出引領市場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新形勢中走得更穩、更遠、更高。
今年3月,全球首家小核酸靈活工廠項目在通用生物(安徽)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瑞拜藥業順利交付,利好企業占據產業先發優勢。
“現在正進行GMP調試、接受客戶審廠驗證。”通用生物董事長雍金貴介紹,核酸藥物能夠從基因層面來調控和治療疾病,被視為未來生物制藥最具臨床潛力的前沿領域之一,連年來藥企競相布局、投資逐步增加,適應癥類目也逐漸拓寬,已經成為行業新焦點、新風口。
通用生物是一家生物醫藥(核酸-基因-蛋白-抗體)原料和服務提供商,自成立以來,依托工業化理念、一站式服務和高效市場響應速度,服務全球客戶超過5000余家。近年來,企業加大創新研發投入,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在大分子藥物研發、細胞與基因治療、核酸藥物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業務年復合增長率均超過40%。
自2019年起,通用生物啟動布局“科研核酸-診斷核酸-治療核酸”一體化業務,服務核酸藥物企業研發,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行業認可度高。“經過4年研發和建設,小核酸靈活工廠可以提供更加優質與多樣化的小核酸創新藥服務,投產后將快速擴展公司小核酸CRDMO業務體量。”雍金貴說。
與此同時,由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廖李靜主導的無細胞蛋白表達研發項目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去年11月入職通用生物,廖李靜率領研發團隊成功搭建了無細胞蛋白表達平臺并不斷進行測試,現已滿足承接項目訂單的標準,很快就能進入工業化生產,將進一步擴大公司業務范圍。
“生物醫藥行業前期投入高,回報周期長,誰能搶先取得創新突破,就能率先占據市場先機。”雍金貴說,公司對創新研發實行全要素資源支持,近3年來在研發設備上總投入超過3000萬元。目前企業引進4名博士專家擔任企業首席科學家、項目“領軍人”,全公司研發團隊約160人、碩士學歷以上超過40%,還先后與南京大學、安徽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展開產學研合作。
依托雄厚的創新力量,通用生物已建成多個省級及以上創新研發平臺,企業技術中心通過“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在基因合成、引物合成、抗體、蛋白和藥用核酸等生物技術關鍵領域參與國家標準的起草工作,并主持制定了其中10項重要標準。
“通用生物的快速發展,同樣離不開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鼎力支持。”雍金貴說到,“滁州對企業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不僅分擔了企業的引才成本,還直接為公司吸引了一批專業人才。科研方面,無論是對項目的支持,還是共性技術平臺的培育和認定上,政府都給予了大力支持,為企業的研發創新提供了強大的后盾。”
“我們將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類政策支持和資源優勢,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雍金貴表示。
記者了解到,去年以來,我市圍繞創新驅動發展主線,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旗幟性抓手,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通過政策傾斜、機制“倒逼”、要素匯聚、平臺帶動、項目引領等多重舉措,在創新主體培育、加大研發投入等方面成效明顯,企業主體創新這一“關鍵變量”已逐漸成為全市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最大增量”。
2023年,通過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倍增”行動,和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無研發機構、無研發活動“清零”行動,全市“倒逼”年主營業務收入1億元以上無研發活動、5億元以上無研發機構規上制造業企業“清零”分別達125家、38家,新增省企業研發中心41家;截至去年底,全市省級以上研發平臺總數突破300家,“兩清零”行動全面完成,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1353家、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2109家,均居全省第三。
針對科技企業“高成長”“高風險”“輕資產”的“兩高一輕”特點,我市還推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業務實施政策,2023年共支持27家企業貸款融資1.43億元,給予保費補貼52.97萬元。對研發投入百強企業、研發強度超10%企業新增研發投入按比例給予獎補,2023年市縣共計發放獎補資金2300余萬元,激勵推動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達71.47億元、較上年增長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