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5月16日8版)
時值初夏,樹木蔥綠油亮,空氣中彌漫著薔薇的芬芳。來安縣新安鎮七里社區社工活動中心的兩層建筑里,卻飄出陣陣墨香。記者推門而入,只見十幾個孩子圍桌而坐,手執毛筆,煞有介事地對著字帖描字,旁邊一位白發老者正把著其中一個孩子的手,教他如何運筆。
“他就是我們社區年紀最大的志愿者袁士漢老師。”一旁的來安縣致和社工服務中心社工束明潔小聲告訴記者。下課后,記者與社工一起來到袁老的家。
“歡迎你啊!”袁老臉上堆著笑容,把記者迎進客廳。客廳不大,墻上掛著幾幅家庭照片,角落的一張方桌上堆放著泛黃的書籍和筆記以及各種書法作品。
“自從老伴走后,我就一個人住在這里咯。”袁老告訴記者,他今年83歲,退休前當過來安縣天澗小學校長、三城鎮中心小學老師。“語文、數學都教過。”袁老說。
“去年9月開始,我們請袁老給社區里10余名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孩子、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上書法課,課程每周一次,孩子們都學得很有勁。”束明潔在一旁介紹。
說起書法課,袁老打開了話匣子,“60多年前我在來安中學讀書的時候,班上的黑板報都是我出,沒想到老了,這手藝還能派上用場。”袁老笑呵呵地說。在束明潔看來,這與自己兩年前認識的袁老判若兩人。
2022年,袁老的老伴去世,子女都在外上班,袁老過起了“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獨居老人生活。“他來到我們社工活動中心的圖書角看書,表情嚴肅,也不跟人說話。”束明潔回憶起當初的一幕。
社工們注意到了這位老人,他們邀請袁老參加活動。“我們有個‘微孝敬老’品牌,圍繞老年人衣食住行,開展敬老為老服務。”束明潔介紹,他們邀請袁老和其他老人一起外出游玩,用鏡頭記錄下美好瞬間,并把照片打印出來送給老人。
就這樣,袁老和社工們熟悉起來。一次,經常聯系袁老的社工手機丟了,袁老知道后非要給社工買部新手機。“他把我們當成了家人、最親密的朋友。”束明潔說。社工們也開始謀劃著如何幫袁老打發他的退休時光。
社區里有一些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孩子和孤兒,他們平時很少上興趣班。而袁老一個人在家也比較孤單,能不能把袁老發展成志愿者,請他來給孩子們開一個書法興趣班?
社工把想法告訴袁老,袁老一聽,滿口答應。就這樣,在社工活動中心的一間活動用房里,一位老人帶著10余名孩子的書法培訓班就這么開課了。
“袁爺爺教我們描字、臨摹字帖,老師說,我現在寫字比以前更好看了!”書法班8歲的小學員陳道銘告訴記者。陳道銘的父母在南京務工,孩子平時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物質雖然不匱乏,精神生活卻比較單一。
在袁老的書法班里,陳道銘不僅學習了書法,還交到了朋友。袁老也通過給孩子們上課收獲了充實與快樂。除了每周六的書法班,袁老還在周日義務給孩子們輔導半天作業。“能夠給孩子們上課,我感到很充實很開心!這日子啊,有盼頭。”袁老笑嘻嘻地說。
袁老的轉變離不開社工的細致跟進和服務。近年來,來安縣通過購買社工服務的形式優化對“一老一小”等弱勢群體的服務。“12個鄉鎮社工站精心設計服務項目,鏈接社會資源,為轄區空巢老人、困境兒童等群體提供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等專業服務。”來安縣民政局副局長曹春介紹,社工站入駐以來,累計開展小組服務44次,個案服務41次,直接受益人1.23萬余人,真正做到了關心到老、關愛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