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冬已至,不少帶著地理標志的水果品類走俏。鹽源蘋果、秭歸臍橙備受消費者青睞,我省的長豐草莓受到市場認可,銷往全國各地。
地理標志農產品是農產品中的明珠,也是區域發展的“金字招牌”。原產地為農產品“代言”,將進一步放大農產品的人文和品牌效應,提升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截至2022年10月底,安徽共有119個農產品成功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這些農產品中的“佼佼者”走入千家萬戶,既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在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地理標志農產品之所以“香”,最主要是因為品質好、有特色。在市場種養品種日趨同質化的當下,加強品種培優、凸顯特色品質尤為重要。一方面,要通過嚴格劃定產地范圍,建設核心生產基地,改善生產設施條件,增加優質地標農產品供給;另一方面,要加強全程質量控制,科學評定產品等級,講清地標農產品特色品質,突出品牌的文化內涵。只有抓住質量核心,保持農產品原汁原味的風味特色,與同類產品有所區分,才能讓好產品成為市場焦點,吸引更多消費者。
人們對地方鄉土特產情有獨鐘,但我省的一些地理標志農產品在省外的知曉率還不夠高、銷量還不夠大。只有通過宣傳推廣,持續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才能更好實現品牌價值。不僅要開展文化旅游節慶活動、農產品推介會、產銷對接會,還要積極利用直播帶貨、社群營銷等方式,“線上線下”齊發力,快速提升推廣實效。同時,暢通物流渠道,讓時令性強的新鮮地理標志農產品從產地直達餐桌,打響優質品牌,加快走出去的腳步。
“招牌”如臉面,必須愛護好。近年來,地理標志品牌價值不斷提升,隨之而來的商標被冒用、地理標志使用混亂等問題層出不窮,“李逵”“李鬼”真假難辨。放任不管會損害品牌、產地聲譽,造成經濟損失。商家應提高認識、加強自律,防止自毀品牌行為。相關部門要規范地理標志授權和使用,實現原產地可溯源機制透明,強化市場監管,全方位查“李鬼”護“名標”,保證消費者買到手的是正品、優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品牌強則農業強,農業強則農村經濟強。要建立以地理標志產品生產為主導、上下游產業聯動的發展格局,擦亮區域農產品的“金字招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