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滁州高新區實施“一區一帶多園”管理體制的通知
滁政秘〔2022〕148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直屬機構: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20〕7號)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全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皖政秘〔2021〕87號)精神,更好發揮滁州國家高新區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結合我市實際,現就滁州高新區實施“一區一帶多園”管理體制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塑造創新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切實承擔國家高新區建設的主體責任,舉全市之力構建集中連片、協同互補、聯合發展的創新共同體,形成一體化創新發展格局,全力將滁州高新區打造成全市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及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為建設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市級統籌、園區主導。以科技部建設電子圍欄為契機,發揮國家級高新區產業集聚、開放聯動、體制創新、輻射帶動作用,整合區域創新資源,打造我市創新驅動發展重要增長極。由市級層面統籌規劃,滁州高新區和各產業園管委會負責推進落實各項工作。
(二)堅持產城一體、協同發展。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全面創新的核心,認真落實科技部《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國科發火〔2021〕28號)要求,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引領綠色崛起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優化發展空間、居住、就業、交通功能布局,和諧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探索產業布局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的和諧發展格局。
(三)堅持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統籌配置全市優勢資源,推進“一區一帶多園”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推動技術、人才、項目、資金等要素資源的流動和共享,促進各創新創業載體緊密合作、協同發展、共建共贏。
三、總體布局
推進“一區一帶多園”全市布局,滁州高新區管理面積為200.98平方公里,總體布局如下:
“一區”。即依托滁州高新區,將中新蘇滁高新區、瑯琊經開區、南譙經開區、來安經開區、全椒經開區、滁州高教科創城整體納入其托管范圍。
“一帶”。即打造天長、來安、南譙、全椒沿寧高新技術產業帶。
“多園”。即原滁州高新區產業園、中新蘇滁高新區產業園、瑯琊經開區產業園、南譙經開區產業園、來安經開區產業園、全椒經開區產業園、滁州高教科創城產業園。其中,原滁州高新區產業園管理面積83.93平方公里(含銅城工業園、汊澗工業園、楊村工業園、仁和工業園、金集工業園,廣陵街道片區、新街片區、石梁片區、萬壽片區、金牛湖片區)。中新蘇滁高新區產業園管理面積35.49平方公里,四至范圍:北至城東工業區、至揚子路,南至創業路,西至滁州老城、至上海路清流河橋,東至馬滁揚高速。瑯琊經開區產業園管理面積12.22平方公里,主園區四至范圍:北至淮北路-金山路-安慶路-永陽路、南至世紀大道、西至將軍山路、東至上海路-銅陵路-南京路以西區域;建材園四至范圍:北至現狀干渠區域、南至北外環、西至騰飛路、東至104國道;中小企業園:西至南京路、東至上海路、中學路兩側區域;城南4S店:北至東坡路、南至龍口路、西至豐樂大道、東至南直隸路。南譙經開區產業園管理面積9.74平方公里,烏衣園區四至范圍:北至安寧路,南至滁寧大道,西至康莊路,東至吳港路;腰鋪園區四至范圍:北至京華園、南至洪武路、西至豐樂大道、東至南屏路;城南園區四至范圍:北至龍蟠大道、南至敬梓路、西至金陵路、東至鳳陽路。來安經開區產業園管理面積23.6平方公里,分2個片區,汊河片區四至范圍:北至王橋路,南至滁河,西至104國道,東至天河;來城片區四至范圍:北至北環路,南至勝利路,西至寧洛高速公路防護綠帶,東至陳郢路建陽南路。全椒經開區產業園管理面積25.5平方公里,四至范圍:北至新城大道,南至襄河,西至大西環,東至滁州大道。滁州高教科創城產業園管理面積10.5平方公里,四至范圍:北至洪武東路,南至文瑞路,西至皇慶湖路,東至皇慶湖。
四、體制機制
(一)加強領導。成立滁州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科技副市長任副組長,科技、統計、發改、經信等相關市直單位、有關縣市區政府、園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市科技局、滁州高新區設立聯合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滁州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各園區明確專人配合做好具體工作。
(二)統籌協調。市委、市政府定期聽取滁州高新區關于雙招雙引、園區建設、科技創新、結構優化和綠色發展等方面的情況匯報。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凝聚全市上下各方智慧和力量,不斷營造高質量發展環境,推動跨區域配置創新要素,提升區域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區域經濟和科技一體化發展。
滁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