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 2021年07月08日 06版)
農忙時節,鳳陽縣小崗村的田間地頭,總見到顧運軍忙碌的身影。育苗插秧的時候,他顯得更忙。
“到了秧苗移栽的季節,我每天早上5點多就要來到育秧工廠查看苗情。這里的面積近30畝,是專供安徽省農墾2200多畝農田的機插秧。”顧運軍說。
今年42歲的顧運軍是懷遠縣白蓮坡鎮茆塘村人,這位橋口村農業合作社的領頭人,有十幾年工廠化育秧經驗。作為合作社的代表,這是他第二年為小崗村及周邊種植戶提供育秧、插秧一條龍服務。不僅如此,他還為河南、江蘇等家庭農場提供服務,其中服務過最大的一單是為懷遠縣萬福鎮一戶家庭農場提供近5000畝農田育秧、插秧服務。
“這些秧苗長10厘米,嬌嫩得很,要小心伺候。”顧運軍說,為保證成活、不被曬死,每天要噴兩遍水,上午從8點噴到12點,下午從2點噴到6點多。
4月,是育秧開始的季節,每當這個時候他和父親就開始忙活起來。他們把4臺育秧機、3臺插秧機、9萬只秧盤等相關機械設備、工具,從近70公里外的懷遠縣運到小崗村,前后來回要跑十幾趟。取土、粉碎,播種、裝盤、下田,全程作業均為育秧機流水線一體化。“最忙的時候,除了我和父親外,育秧工廠還要招村民來務工,最多時一天有30多人同時作業。”顧運軍說。
“現在都是機械化作業,速度快、效率高。”顧運軍說,自6月中旬開始,在10天時間要完成省農墾的全部訂單生產任務,當月底還完成了合作社另外1000多畝機插秧訂單生產任務。
顧運軍每天在田頭作業,皮膚被太陽曬得黝黑發亮,小腿因長期浸泡在水中,粗糙得像樹皮一般,皮脫了一層又一層。
“我喜歡唱歌,也喜歡與網友互動。”顧運軍說,他還經常在網上直播育秧、田管等農事活動。
“現在農村務農的越來越少了,耕田種地的大多都是老年人。我希望通過我的直播,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農業、關注農村,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歡農業、喜歡農村,并加入到農業生產中來,為國家多打糧、打好糧。”顧運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