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12日,第十六團來到我市的草廟山境內,部隊剛準備做飯時,駐金家集的國民黨軍就氣勢洶洶追了過來,說今天一定要將第十六團全部消滅在草廟山……”宣講臺上,天長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詹靚婧聲情并茂地說著發生在天長的抗戰故事。
臺下那些聽得聚精會神的小朋友,讓詹靚婧仿佛看到童年的自己,她坐在小木板凳上,外公高維田繪聲繪色地說著自己驚心動魄的抗戰經歷。
一個老兵,就是一部活著的歷史。今年96歲的高維田,為保衛國家走上戰場,浴血殺敵,為收復和發展天長作出巨大貢獻。散盡戰火硝煙,見證滄海桑田后,他用質樸卻深情的語言說:“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報效祖國。”
不改初心的抗戰老兵
高維田,1925年出生于金集鎮,18歲參軍,參加過解放華北、東北戰役的戰爭,身經大小戰斗近百場,多次立功,榮獲獨立自由獎章、抗日獎章等各類勛章獎章多枚。
“最難忘的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我們部隊高呼‘毛主席萬歲’,沒有哪個黨像共產黨,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能打敗那些強大的敵人,創造奇跡!”精神矍鑠的高維田說起那個偉大時刻,嘴角上揚,眼睛里閃爍著喜悅的光芒。
“我們當天晚上從藕塘出發,跑了一夜,到達六合。當時大家還在抗日勝利的喜悅里,根本不覺得累。”高維田如今依然清楚地記得那些令人熱血沸騰的經歷。他1955年被授予上尉軍銜,參加過北大荒建設。1963年復員后曾任金集區武裝部長、縣水電局長、農辦主任。
回到家鄉的日子,他最喜歡對身邊的人講述抗戰經歷,他動情地告訴傾聽者,現在的和平和幸福都是自己曾經的戰友用命換來的,能幸存下來,是福氣,一定要好好珍惜。
肩負使命的紅色傳人
紅色基因,融在血脈,扎根人心。
每年暑假,高維田把孫兒們召集在一起說故事的時候,孫女詹靚婧聽得格外認真,“外公的那些經歷比電視上還精彩,對我而言,幸福來之不易這個觀念從小就根深蒂固。”2019年,在外企工作的詹靚婧無意中得知天長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招考信息。融入血脈的紅色基因促使她毅然決然地參加了考試,并如愿成為紅色歷史文化的編撰者和宣講人。
2020年,天長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紅船”宣講團正式成立。詹靚婧和兩位黨史工作者深入村居企業、田間地頭、學校講堂,面向基層黨員群眾和青少年們開展理論宣講、紅色宣講近百場。組織黨員干部、英烈后人、中小學生、各界群眾代表走進黨史陳列館,給他們講解革命先輩們的壯烈情懷。
“這些紅色的故事,讓我心存敬畏,卻又倍感親切,我想讓更多人知道、了解和喜歡。”詹靚婧說。為了更好傳承紅色文化,她搜集和閱讀大量史實資料,編寫了《紅色千秋 百年印記》等精品黨課文章,并以外公高維田的經歷為素材寫了《高莊保衛戰》《收復天長》等紅色故事。為了讓青少年和群眾更好地了解紅色文化,詹靚婧創新宣講形式,增加ppt、短視頻、云錄播等內容。
今年以來,結合建黨100周年,她和紅船宣講團深入鄉鎮和學校,進行多次宣講。同時,創作的紅色精品《送紅書 講黨史 鑄軍魂》獲得2020年度全省黨史地方志部門優秀科研成果宣傳資政文章類二等獎。
未來可期的紅色少年
紅色基因只有在代代相傳中才能煥發光芒。“媽媽,我在這次班級演講里說我太爺爺的故事,拿了第一名。”詹靚婧的兒子瞻瞻向她報喜。
今年上幼兒園中班的瞻瞻受家庭影響,從小就對紅色文化特別感興趣。詹靚婧經常把自己看到的感人的紅色故事說給兒女聽,《半條被子》《沂蒙母親》會讓瞻瞻聽得眼淚直打轉。
“我以后要當兵,要保衛國家平安!”穿起軍裝的瞻瞻聲音雖然稚嫩,但身姿和神情還真有那么一股小軍人的味道。詹靚婧發現喜歡紅色文化的兒子會比同齡人多一份成熟,特別愿意幫助別人,也更加有社會責任感。
如何讓少年兒童更加關注和喜愛紅色文化是詹靚婧接下來的重點工作方向,“新生代沒有經歷過困苦,所以才更要讓他們了解那段苦難歲月,憶苦,才能思甜。”詹靚婧說:“我現在更加清楚我的工作職責,我會將紅色基因傳承好,讓紅色文化在新生代的心中生根發芽,讓未來可期的少年兒童身為中國人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