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黨中央著眼于農業農村短腿短板問題導向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明確工作方向。對此,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句話,二十個字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和新目標。振興鄉村的各項目標中,核心是讓鄉村居民的生活富裕起來,而鄉村居民生活富裕的前提則是農業產業興旺發達。農業產業興旺,就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破解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各種難題,必須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是現代農業的結構骨架,生產體系是現代農業的動力支撐,經營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運行保障。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時強調,要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十九大報告在對農業農村發展作出部署時,再次明確提出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的任務。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當前,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為此,需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工作主線。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其中第一個任務是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也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把握重點: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圍繞市場謀劃生產。當前,我國農業存在著部分農產品出現暫時性或階段性過剩,而一些農產品卻不能滿足需求。未來要大力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減少低效和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二是要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為重點。一方面,要積極延伸農業產業鏈條。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從產業體系整體謀劃,著眼推進產業鏈建設,積極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做強生產、加工、儲藏、包裝、流通、銷售各環節,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大力促進農村產業融合。要在農產品生產即農村第一產業發展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和以農產品及其加工品銷售為主的第三產業,推進農業延長產業鏈,融入供應鏈,提升價值鏈。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就是要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服務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轉變農業要素投入方式,推進農業發展從拼資源、拼消耗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需要把握的方向:一是強化農業設施裝備建設,當前要強化農業條件建設,不斷提升農業水利、農產品流通、農產品市場等基礎設施,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和風險的能力,增強農業生產穩定性;二是強化科技支撐,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優化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生產有效結合的體制機制,健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實現農技推廣對象由分散到集中轉變,推廣內容由單一向集成轉變,解決好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三是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要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和全程質量控制,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新型經營主體是農業轉方式、調結構、走向現代化的引領力量,是當前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牛鼻子”,要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現代農業的規模經營并非規模越大越好,而是要從具體的農業產業技術、經營方式和產品特點出發,注重規模經營的適度性和類型多樣性。當前,在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中,應總結推廣各地探索的土地股份合作、聯耕聯種、“小田并大田”、農田托管等做法和經驗,發展符合當地實際和農民意愿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三是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可以提供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機耕、機收,育秧、條播、植保、開墑、烘干等更加細化的各項專業化服務,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充分發展將會使家庭農場、合作社避免走小而全的發展模式,降低了家庭農場、合作社的管理風險與小而全發展所帶來的資金壓力。未來要大力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內容全面化,服務環節全程化。 (作者單位:滁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