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王陽明誕辰545周年、王陽明來滁任職講學505周年之際,市政協召開“王陽明在滁州”研討座談會,研討王陽明的哲學理論、“心學”學說和“知行合一”思想以及其在新時代的現實意義。滁州作為王陽明思想傳播的重要之地,我們要大力傳承陽明思想文化,發掘陽明學資源,加強傳承和應用研究,為海內外弘揚陽明文化,發出滁州的聲音,作出滁州的貢獻。更要加強宣傳推介,高舉陽明心學在滁州的文化品牌,努力使陽明思想成為醉翁亭之外,又一張絢麗的城市文化名片。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為政領兵同時講學,畢生所創“心學”,成為明清以來的儒家經典。由于歷史的機緣,這位思想巨匠、全能大儒于明正德八年(1512)至九年(1513),在滁州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其間傳授“良知”之學,為滁州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知行合一”是陽明學說的核心思想,其含義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既倡導學習與立志,又倡導學以致用,崇尚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陽明學說,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他指出,“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對“知行合一”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先后6次提及,認為“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這樣的思想巨匠在滁州講學和傳播主張,是滁州莫大之幸。陽明心學與滁州是歷史機緣契合的一份珍貴人文遺產,是中華儒學發展的重要一環。王陽明在滁州的事跡及其陽明后學在滁的思想文化傳續,是他生平“三不朽”和陽明學說形成的重要環節,矗立了繼歐陽修之后滁州歷史人文的又一座高峰,對明清以后的思想文化影響深遠。十九大報告深刻闡述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以陽明心學等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因此,滁州理應成為陽明學說的一塊研究基地,這是歷史賦予滁州的機遇和新時代賦予滁州的責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對明文化在滁州的傳承保護和利用進行頂層設計,規劃豐樂亭景區,復建南京太仆寺署,啟動龍池街、清流街、遵陽街綜合改造工程,恢復柏子龍潭,重建陽明書院,修復保護瑯琊山石刻等文物遺產,積極探索具有滁州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之路。這只是基礎,陽明在滁州的研究還有更多的工作甚至是工程要做。比如,在滁州各階層、全社會普及陽明學說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深化滁州人傳統文化內涵和道德實踐,以良知教化人心,引導修身向善,提升城市總體人文素養,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發掘歷史遺存和名人根脈,研究滁州歷史文化傳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應用人文資源完善拓展瑯琊山旅游風景區,提升景區檔次,吸引更多的游客,瞻仰先賢遺存,體驗古今文脈與心靈的溝通。
把陽明品牌打造成滁州文化名片,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全市上下都來認知王陽明,啟發良知,立志立誠,實踐道德規范,提振滁州精氣神,促進滁州全面發展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