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假期,不少小學布置的作業別具一格,沒有大量學科書面作業,而是各種文藝范、記錄范、書香范的新鮮作業……以某小學五年級的假期作業為例,就是充滿詩意的文藝范作業:尋秋——和父母出去走走,例如附近的明皇陵、明孝陵;讀秋——賞美文,讀美文,做秋天的朗讀者,推薦郁達夫《故都的秋》等;聽秋——聽聽《秋日私語》《煙花易冷》等音樂,關注歌詞。
這應該是一份語文作業,然而,其內容卻又遠遠超出了我們所習以為常的語文作業中的抄寫等。它將聽說讀寫做融為一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培養了學生的審美,一言以蔽之,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身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理應清楚,學生語文素養的豐富與提升,僅僅依靠讀課文、抄詞語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說語文是基礎學科,那么,這門基礎學科的基礎則必須以包羅萬象為前提。同樣是感悟秋天之美,我們可以閱讀文字,也可以聆聽音樂或者是欣賞名畫,包括身邊的秋景這幅巨畫。因此,別具一格,也是語文作業的內在要求。面對著這樣的作業,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可能都是會心一笑。一方面,這樣的作業,創造了父母與孩子交流互動的機會;另一方面,這樣的作業,又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長期以來,學生作業多,一直為社會各界所詬病。作業量過大,顯然是遭受詬病的重要因素,而更為關鍵的則是作業方式的單一與陳舊,一味的重復抄寫與重復計算,雖然能夠加深印象,只是其性價比,確實低之又低。與此同時,學校與教師,總是一直強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然而,如何讓學生“好”與“樂”,卻又往往寄托于學生自己的認識與努力,而缺少由外而內的引導。面對單一陳舊的抄寫類作業,如果學生確實能夠意識到它的作用,也是能夠樂在其中的,不過,學生畢竟是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要求他們能夠對這類作業“好之”“樂之”,顯然有點不切實際,此時,學校、教師的引導,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們或許無法真正做到因人而異,但是,只要稍下功夫,因時而異、因地制宜地布置假期作業,確保假期作業別具一格,還是有極強的可行性。
而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學校、教師擁有別具一格的作業情懷。要想讓學生作業別具一格,要想讓作業深受學生與家長的歡迎,教師必須開動腦筋,杜絕那種簡單的一抄了之。只有教師在布置作業時用腦用心,學生才會“好之”“樂之”。其次,這樣的作業,也必須得到家長及至社會的理解與支持。部分學校之所以一成不變地布置簡單的一抄了之式作業,除了學校守舊與懶惰之外,也在于,一旦布置一些別具一格的作業,容易被扣上“奇葩作業”的帽子,而事實上,許多奇葩作業,正是寓教于樂的典型。因此,教師多用心,家長多支持,我們的作業,就會新穎而鮮活,叫好又叫座,我們也就能夠通過作業,培養學生樂于學習、勤于思考、善于觀察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