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鳳陽縣,梅子明、梅竹樵、梅福星一門三英烈,他們的名字被后人永遠銘記,他們的革命事跡被后人代代相傳。”日前,鳳陽縣烈士陵園負責人趙德松,神情莊重地詳細介紹陵園的歷史背景和建設情況,話語中充滿對先烈的崇敬和對陵園工作的自豪。
記者在鳳陽縣烈士陵園的采訪過程中,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輩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所展現出的無私奉獻和英勇無畏精神。這種精神不僅是歷史的寶貴財富,更是激勵當代人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
在烈士紀念碑的腳下,是府城鎮66.06平方千米的紅色土地。記者踏入這片曾經浸染著革命先輩熱血的紅色熱土,如今城鄉面貌已煥然一新,到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全長約500米的府西街,200多家店鋪林立,商業氣息濃郁,每日人來人往、熱鬧非凡。這里是府城鎮的商業聚集地,更是城鎮繁榮的生動縮影,彰顯著這座城市的活力與魅力。與此同時,火巷子、府拐子、文昌街、小中都等老街巷,則煙火氣十足,古樸的建筑與熱鬧的市井生活交織,展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與文化底蘊。
“曾經的硝煙與戰火早已遠去,如今的府城鎮在先輩精神的激勵下,城鄉建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府城鎮宣傳委員劉道冬深有感觸地說,“先輩們為之奮斗的理想,正在這片土地上逐步實現。我們銘記革命精神,將其融入城鄉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在夏日的余暉中,齊澗村花卉基地負責人吳娜,帶著4名工人開始了忙碌的鮮花采摘工作。為了避免白天的高溫,她們選擇在下午5點到晚上9點進行采摘。這段時間,微風輕拂,花香四溢,正是采摘鮮花的好時機。非洲菊、玫瑰、月季……她們精心挑選著每一朵鮮花,整齊地打包成300多扎,再通過物流車連夜送往蚌埠,為人們送去一抹清新與美好。
“這樣的生活,雖然忙碌,卻充滿了希望與滿足。”吳娜告訴記者,9年前出于對花卉的喜愛,帶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她毅然投身于花卉種植事業。經過一番市場調研,吳娜詳細了解花卉的市場需求、種植技術以及銷售渠道,最終果斷流轉30畝土地、建成29個現代化大棚。
在這樣的奮斗中,吳娜不僅創造了經濟價值,更收獲了內心的充實與美好。如今,吳娜將市場拓展至蚌埠、六安、明光、五河等地。她的花卉基地不僅實現年收入30萬元左右,也幫助村集體經濟收益3.5萬元,全村13戶農戶直接受益。同時,土地流轉帶動5戶農戶增收,提供崗位幫助2人實現家門口就業。
這正是城鄉居民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平凡卻充滿力量,簡單卻蘊含希望。
該鎮府北社區也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徑。社區通過建立網格化管理體系,將服務延伸到每一個角落,及時解決居民的困難和問題。社區工作人員深入群眾,傾聽民意,化解矛盾,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每天一大早,矛盾糾紛調解室的大門都會準時打開。社區副主任張維深知,解決好群眾的煩心事,就是守護社區的和諧與穩定。
前不久,轄區居民王女士遭遇一場意外。她被三樓墻上掉落的瓷磚擊中,瞬間頭破血流,縫了十幾針。這場“禍從天降”的意外,讓王女士身心俱疲,賠償問題更是讓她和房主鬧得不可開交。雙方各執一詞,矛盾不斷升級。
“矛盾調解不僅是解決糾紛,更是修復鄰里關系。”張維得知情況后迅速介入,經過十多次上門調解和無數次的電話、微信溝通,了解他們的訴求和難處,努力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終于促成雙方達成和解,確定合理賠償金額。
張維的矛盾調解工作,是府城鎮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踐的一個生動縮影。這種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和諧穩定為目標的工作模式,不僅成功化解矛盾糾紛,更有效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為全鎮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營造出良好的社會環境。
今年以來,府城鎮聚焦產業發展、民生保障、協同發展、城市建設、安全環保和社會治理等六大領域持續發力,為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繁榮奠定堅實基礎。經濟指標持續增長,鄉村產業潛力釋放。民生保障成果豐碩,民生實事如火如荼。公共服務優化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業生產基礎夯實,城市建設功能品質提升。安全生產形勢平穩,生態保護縱深推進。
記者在府城鎮看到,這里經濟社會的持續繁榮,為城鄉融合注入強大動力;民生實事的有力推進,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幸福安康;社會治理的創新實踐,營造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這些成績,不僅是對先輩精神的最好傳承,更是對新時代使命的積極踐行。
從烈士陵園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到城鄉建設的蓬勃生機,從花卉基地的產業興旺到社區治理的和諧穩定。歷史與現代交融,傳統與創新并存,府城鎮展現出一座城市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在這里,一幅傳承紅色基因、推動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繁榮的壯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