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明光市三界村,村民張兆剛手握一張特殊的“積分卡”走進“惠民超市”,輕松換取了一桶食用油。這張承載著“文明價值”的小卡片,正悄然改變著這個全國文明村鎮的治理生態與精神風貌。
明光市三界鎮三界村以文明建設為突破口,通過創新機制、浸潤民心、精準引導三措并舉,讓鄉村治理煥發新生機,繪就出一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生活幸福”的鄉村新圖景。
“這桶食用油是用清理村道賺的‘文明幣’換的!”張兆剛爽朗的笑聲,引來鄰里圍觀。在三界村,這張薄薄的積分卡成了村民眼中“看得見的文明價值”。
村文明實踐專管員李玉手中的印章,記錄著村民的每一次善行。從環境整治到助老服務,村民參與志愿活動即可蓋章積分,6個印章兌換10分。“以前手工登記繁瑣,群眾積極性不高。現在卡上蓋章一目了然,參與熱情明顯高漲!”李玉介紹道。
為讓積分“活”起來,三界村聯合鎮區5家商戶打造“愛心商圈”,積分卡可直接當成“代金券”使用。自2024年8月商圈啟動以來,已有170余人次兌換商品,累計金額超2000元。“付出-積累-兌換-激勵”的閉環形成,讓文明實踐從“單向輸出”變為“雙向奔赴”。
“黨的政策就像咱村的灌溉渠,水通了,地才能豐收……”退休村書記謝長喜的“老謝說事”現場,總能聚集不少村民。沒有高深理論,只有鄉音土語,他把惠民政策、創新理論用大白話講進百姓心坎,成了村里最受歡迎的“思想充電站”。“謝書記講的句句在理,我們信服!”村民李正全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文化活動同樣精彩紛呈。三界村借助傳統節日舉辦文藝匯演、非遺展示,“送戲進萬村”場場爆滿。精神滋養如春雨般浸潤民心,文化自信在鄉村悄然扎根。
“以前辦場喜事要花好幾萬元,現在在村里文化館辦,省錢又體面!”村民王大姐算起紅白事新賬,滿臉欣慰。為破解大操大辦陋習,三界村成立“文明新風管家”志愿服務隊,上門勸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
村里還提供西崗頭群眾文化館、龍婷閣新風示范酒店作為活動場所,為村民踐行新風尚提供便利。2023年以來,兩處場所已承接紅白事60場,為村民節省酒席費用超10萬元。負擔輕了,攀比少了,文明節儉的新風尚在三界村落地生根。
從“文明幣”激發參與熱情,到鄉音文化浸潤民心,再到新風管家引領風尚,三界村以文明為筆,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寫下生動注腳。如今的三界村,人心齊、風氣正、發展興,文明之花正在鄉村大地絢麗綻放。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