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全椒縣周崗村,山巒疊翠,碧云湖的波光溫柔地擁抱著烈士長眠的山丘。
周崗烈士陵園內,19.39米高的紀念碑肅然挺立,潔白的大理石無言訴說著1939年冬那場血戰——徐海東將軍布下“口袋陣”,新四軍將士以極小的代價擊潰兩千日軍,贏得津浦路西首次反“掃蕩”大捷。臺階盡頭,200多位在1944年周家崗攻堅戰中犧牲的英烈在此合葬,姓名鐫刻于石,忠魂融入青山。
沿著周崗烈士陵園逐級而下,踏入附近的周崗村,另一種震撼撲面而來。八十載硝煙散盡,革命先輩“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血脈,早已化作村民手中開墾富裕的鋤頭、點石成金的智慧,在新時代的田野上發起一場沒有硝煙的“振興攻堅戰”。
7月25日一早,周崗村63歲的村民馬朝東,扛著磨得锃亮的鋤頭,又一次踏入他的滁菊田。俯身、拔草,動作熟稔得如同呼吸。這一習慣,馬朝東風雨無阻地持續了四十多個春秋。
“山芋飯,南瓜湯,快馬加鞭支周崗;周崗駐支兵,穿黃衣、戴黃帽,腰間別個盒子炮,手一伸、火一冒,打得鬼子沒跑掉。”馬朝東直起腰,目光投向遠山,哼起一段歌謠。這首新四軍老戰士傳唱的歌謠,馬朝東從少年唱到白頭,唱了整整50年。歌謠里躍動的戰斗場景,是他祖輩親歷的烽火歲月,也悄然塑造了他的人生信條:“沒有打不贏的仗,也沒有翻不過的坎,得像新四軍打仗一樣——有樂觀向上、百折不撓的精神!”
然而,守著“四大藥菊”之一的金字招牌,周崗村的滁菊種植之路曾經荊棘密布。種質退化、蟲害肆虐、效益低下……村里人紛紛放棄,馬朝東固執地守著祖輩傳下的菊田,如同當年新四軍堅守周家崗的陣地。
轉機在2016年破土而出。當年我市引入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的專家團隊,馬朝東半信半疑地接過了“藥方”——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對帶病滁菊植株進行離體脫毒與再生。“幾代人都沒轍的事,真能成?”一年后,試驗田里精壯無蟲的菊株和上漲的產量,讓他心服口服,“搞農業,真得信科技!”他與專家共同培育的新種苗,被自豪地命名為“科滁1號”。
科技注入,讓周崗村的滁菊煥發新生。在女兒幫助下,如今馬朝東的生意從田間地頭躍上“云端”,他的線上平臺年銷售額已突破900萬元。
行走在周崗,歷史的饋贈俯拾皆是。當年新四軍戰士行軍囊中賴以果腹的葛根、野板栗、鍋巴,如今已蝶變為支撐一方經濟的特色產業。
周崗村的葛根,曾是新四軍揣在口袋里的行軍糧。每年秋冬季節,周崗村王仕貴的加工作坊里,機器轟鳴著將葛根打成粉。“最多時一天收幾萬斤野生葛根。”他拿起一袋包裝好的葛根粉,“咱這葛根素含量每公斤80毫克,檢測報告在這兒呢!”
抗戰時,挖出來的葛根煮一煮就能充饑;現在,王仕貴帶著鄉親們從種植到加工,五六年時間里,這個曾靠天吃飯的產業,年產值已達幾十萬元。
不只是葛根。1939年反掃蕩戰役時,戰士們靠野板栗果腹,如今周崗人給板栗樹截枝嫁接,用煙霧治蟲代替農藥,再用自動化脫殼機加工成栗仁,送進超市酒店;抗戰時戰士隨身攜帶的鍋巴,成了真空包裝的特色零食;黃栗樹水庫的魚被制成咸魚干,低溫腌制的工藝讓咸香里多了份現代滋味。
這些曾支撐戰士們沖鋒的“紅色干糧”,如今在周崗人手里,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產業,變成了鄉村振興的底氣。
目前,周崗村主導產業有茶葉、菊花、板栗、葛根等。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50萬元。近年來,周崗村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發展的突破口來抓。“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只有實現了鄉村產業振興,才能留得住人才,才能更好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周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學松告訴記者,“我們守著紅色家底,更要種出綠色產業。”
從滁菊脫毒育苗到板栗深加工,從野生葛根開發到茶葉品種升級,周崗人把抗戰精神里的百折不撓,變成了發展產業的智慧與汗水。
夕陽西下,碧云湖的波光與烈士陵園的剪影交相輝映。80年前,戰士們用生命守護的土地,如今正生長著希望;80年前,他們浴血奮戰追求的幸福,如今在周崗人的笑容里綻放。
抗戰精神從未遠去,它在周崗的田埂上、車間里、網上銷售平臺,續寫著屬于新時代的奮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