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我們黨的一貫方針。“十四五”時期,民營經濟發展規模、經濟實力和社會貢獻實現了大跨越大提升。
截至“十四五”末
全國民營企業數量突破5800萬戶
較“十三五”末增長超40%
這份成績單背后,是若干項政策的保駕護航,也是一個個鮮活企業人的辛勤付出。在這5800萬戶民營企業中,集中了超過80%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2%以上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超過60%的A股上市公司。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這背后更是我國研發投入再上一個新臺階的生動表現。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 鄭柵潔:去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國家水平。我們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大國重器”的創新制高點。
五年風雨兼程
民營經濟這艘巨輪何以破浪前行?
這五年,都有哪些新政策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走上快車道?
第一個關鍵詞:“松綁”
放權賦能,解開人才與機制束縛
江蘇南京某電氣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副主任徐超,今年迎來一場期盼已久的改革——公司成為江蘇首批61家獲得高級職稱自主評審權的民企之一。徐超介紹,目前公司專業技術人員有3600多人,其中正高級職稱近100人。企業擁有自主評審權后,有助于推動人才評價與企業實際發展需求精準對接。
從政府評審到企業自主定標,江蘇將高級職稱評審權系統性下放給重點產業鏈民企,覆蓋江蘇全省16個產業集群。企業需建立完整評審框架,引入外部專家監督,確保公平專業。江蘇省人社廳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一級主任科員薛峰介紹,此次下放的不是簡單的評審權限,而是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框架。
薛峰:本次下放要求企業成立工作機構、組建評審委會、制定企業自主評審標準、出臺評審工作辦法,建立評審紀律監督和投訴舉報受理制度,建立職稱與薪酬制度、崗位聘用銜接機制,確保自主評審工作穩步推進、取得實效。
從職稱評審到項目審批,“松綁”信號正在全國釋放,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縮減至29項,制造業外資限制全面“清零”。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介紹,政策藩籬正在逐一拆除。
李春臨:我們迭代發布5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清單事項從151項減到了106項,集中清理4218件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
第二個關鍵詞:“破壁”
加強要素流動,打破隱形藩籬
河南民權縣擁有制冷企業100多家,以民營企業為主,形成了冷柜、冰箱、冷藏車、配套企業等較為完備的產業鏈。然而,2024年以前,整個民權縣都不能生產制冷壓縮機,民權縣以商招商,延鏈補鏈,讓民權縣制冷產業鏈完成了最后一塊拼圖。
一隅之變,折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深層脈動。國家發展改革委體制改革綜合司司長王任飛指出,目前,我國“四梁八柱”市場基礎制度逐步健全,要素流動更趨順暢。
王任飛:今年1—4月,全國省際貿易銷售額占全部銷售收入比重為40.4%,較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第二個是今年上半年,全國跨省區交易電量同比增長18.2%,占市場化交易電量比例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這些數據都從一些側面反映了我們的市場交易成本在降低,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
“破壁”還體現在民營企業進入國家重大領域建設上。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2025年將在交通運輸、能源、水利、新型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推出總投資規模約3萬億元的優質項目,支持民營企業參與。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春臨:民營資本控股的杭州經紹興至臺州、杭州至溫州兩條高鐵相繼建成投運,核電等重大基礎設施引入民間投資,我們現在的核電項目民間資本參股比例最高的已達到20%,工業設備更新等領域支持民營資本的項目占比超八成,民營企業投資信心不斷增強。
第三個關鍵詞:“護航”
法治為盾,構筑公平發展港灣
在河北石家莊,投資6個多億的污泥發電一期項目正火熱施工。企業需要什么,政府就提供什么,今年以來,民營企業座談會也在全國遍地開花。河北省發展改革委民營經濟發展局局長黃文忠介紹,對接機制的建立,保證了這場政策的“及時雨”下到民企的“心坎上”。
我國法治“護航網”越織越密
近兩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17場民企座談會,各級發改部門累計召開民企座談會超2萬余次;今年5月2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實施,十天后,最高人民法院就南陽某房地產公司與南陽市政府行政糾紛案依據《民營經濟促進法》作出首例判決,以“閃電速度”印證了“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從政策承諾到法治實踐的跨越。
過去五年,當研發投入強度攀升至2.68%,當省際貿易動脈日益暢通,當改革走向縱深,5800萬民企不僅成為“量”的增長極,更化身“質”的發動機。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蔣毅表示,從民企座談會到“十五五”規劃問計于企,政策與市場的同頻共振已然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