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勃勃的皖東大地,郁郁蔥蔥的林草資源,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全市林業系統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碩成果。今年以來,我市在持續深化林長制改革的基礎上,林業產業蓬勃發展,生態富民成果豐碩,一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壯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林長掛帥,筑牢綠色根基
“堅持‘擴綠、興綠、護綠’并舉,以林長制改革工作為抓手,科學統籌林業保護發展,系統提升‘提質興業利民’能力水平,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7月8日,市級總林長在調研林長制工作并開展巡林時強調。
全市林業資源保護發展責任層層壓實,各級林長穿梭在山林間,巡林督導成為常態。年初1號市級總林長令發布后,森林防火專項行動迅速展開,隊伍、裝備、指揮“三靠前”,確保森林資源安全無虞。巡林提示單、建議函、提醒短信紛至沓來,各級總林長共開展巡林督導森林防火工作39次,林長制改革示范區7個創新點建設穩步推進,著力打造林長制改革“滁州樣板”,為全省乃至全國林業改革發展探索新路徑。
綠美江淮行動如火如荼,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綠化空間落地、綠美森林質量提升、綠美村莊和鄉鎮、綠色產業發展、特色示范點建設”五大行動齊頭并進,19個省級森林質量提升示范項目落地生根,完成人工造林1.6萬畝、全省第三,占年度任務的300%,森林撫育31萬畝、同比增長4.9%。滁州林業人用汗水澆灌綠色希望,為大地披上綠裝,讓森林成為最美底色。
資源培育投入持續加大,向上爭取資金成果豐碩。中央財政、省級財政資金紛紛注入,森林可持續經營項目、森林防火道路建設、國土綠化項目資金紛至沓來,為林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滁州林業正以堅實的步伐,厚植林業資源本底,筑牢綠色發展根基。
產業布局,奏響興業強音
滁州林業,不僅有綠色的堅守,更有發展的智慧。各地緊扣生態文明建設主線,以創新驅動為引擎,以資源優勢為依托,林業產業格局全面優化,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我市林下種養探出新路,“特色種植+生態旅游+森林康養”三位一體,深度融合。121萬畝林下經濟利用林地煥發生機,總面積3.8萬畝的野菊花、丹參、白術等30余種林下中藥材茁壯成長,省級以上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龍頭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地用創新思維,將林下空間變成“聚寶盆”,綠色產業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自然教育拓展新路徑,皇甫山國家級自然教育基地成為生態研學的璀璨明珠。科普宣教館建成,自然教育市集熱鬧非凡,10個自然教育課程、4條自然教育新路徑吸引眾多游客和學生,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等產業發展。生態文明的種子,在下一代人心中生根發芽。
林業生物經濟業態蓬勃興起,滁州(明光)林業生物經濟集聚區成為產業發展的新高地。政企銀對接會成果豐碩,產業圖譜清晰勾勒,12家林業深加工企業入駐,新引進企業、新型企業投產運營。林業產業的無限活力,讓綠色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創新求進,譜寫富民新篇
滁州林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特別是在集體林改、林業碳匯、古樹育種、資源管護等方面持續發力,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促使生態富民成果惠及千家萬戶。
集體林改不斷探索新領域,“國有林場+集體林”、托管服務、股份合作等模式落地生根。省級試點、國家林草局試點項目紛紛落地,森林質量提升示范項目獲批實施。我市用改革的勇氣激活集體林活力,讓林農的錢袋子鼓起來,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林業碳匯取得新成果,皇甫山國有林場首張省級林業碳票驚艷亮相。省級林業碳票項目占地27579畝,監測期碳減排量232476噸,全省第一。與徽商銀行滁州分行簽署林業碳票合作協議,獲得2100萬元授信金額,為林業碳匯發展注入金融活水。我市用創新思維,將森林碳匯轉化為經濟收益,綠色低碳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此外,我市古樹育種實現新突破,通過組建歐梅保護性繁育和產業培育工作室,按照4種模式栽植20余畝,成功嫁接歐梅10余株,瑯琊山歐梅入圍省向國家推薦優秀古樹名木名單。全市首個薄殼山核桃類良種“滁薄1號”被評為安徽省科技新成果,開展9株瀕危衰弱古樹保護修復工作。我市用科技力量守護古樹名木,綠色基因代代相傳。
我市資源管護筑牢新屏障,編制濕地規劃、開展生物多樣性評估,嚴厲查處各類破壞森林資源行為,大力開展野外巡護,救助野生動物,花園湖省級重要濕地發現東方白鸛、小天鵝、震旦鴉雀等5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全力守護森林資源,正讓綠色生態成為民生福祉。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