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石英砂研磨成細膩粉體,在千度烈焰中熔化為流動的光,再冷卻便成為晶瑩的玻璃。鳳陽縣的百億噸級高品位石英砂礦藏,催生出一大批優質硅基材料企業。
機器轟鳴、人聲交織、貨車穿梭……來到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工廠,工程師朱華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正在檢視項目的電氣改造方案。這里每天出爐數以千萬計的日用玻璃器皿,遠銷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中國日用玻璃行業首家A股上市公司。
產業的淬火與成型,繞不過“人”的溫度。身為技術研發中心主任的朱華,參與過公司幾乎所有窯爐的建設與車間電路的設計、統籌和施工。他累計取得實用新型專利18項,先后獲得安徽工匠、安徽省技能大獎、中國日用玻璃行業技術能手等多項榮譽。
從入職德力玻璃至今近20年時間,朱華一直從事機械和項目的電氣改造工作,從一名高壓電工一步步成長為省級領軍人才。“以前我對電腦設計一竅不通,2000年左右,電氣行業整體往數字電路轉型,我就攢了一年的錢,買了一臺二手電腦從頭開始學。”朱華回憶道。這些年,朱華通過自學熟練掌握了PRC編程、三維建模等專業技術,還潛心研究玻璃生產工藝及設備結構原理,成為同事交口稱贊的技術大師。
“當時公司有臺進口高腳杯杯桿拉伸設備,買回來花了500多萬元,但是工藝適配不上,一直閑置。是朱工帶著大伙兒,把設備潤滑、氣路、電控等核心模塊的毛病一一找出來,又定制了一套改造方案,只花了50萬元就讓設備‘復活’,還提高了加工精度。”德力技術研發中心一名工作人員感慨。
記者了解到,朱華的鉆研精神,曾多次幫助企業破解技術壁壘。曾經,國外企業以動輒數百萬元的價格壟斷玻璃料著色系統,朱華帶領團隊再次扛起國產化大旗,成功突破了釉料精稱量技術。他們自主研發的系統將成本降低68%,為公司節約成本超千萬元。針對傳統電機能耗高、定位差、壽命短的行業痛點,朱華團隊再次勇闖“無人區”。他們創新研發的磁懸浮電機裝置,通過定子與轉子間的磁場力懸浮設計,攻克了機械摩擦損耗、溫度控制、精準定位三大技術難關,讓電機系統實現“低維護、長壽命”。這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的技術,如今已成為德力智能生產線的核心標配。
2010年以來,作為德力公司重大工程項目成員,朱華先后參與了“年產3.5萬噸高檔玻璃器皿生產線”“年產2萬噸機吹玻璃器皿生產線”“年產5千萬件精致高檔玻璃酒具生產線”項目及多個窯爐改造項目。這些項目均以高起點、高投入、高技術等特點,有效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在行業中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如今,作為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朱華始終記得自己從一線技術人員起步的初心。在德力玻璃與滁州城市職業學院共建的“現代學徒制”培養基地,朱華化身“師父”,將自身經歷和企業的真實技改項目轉化為教學案例,不斷培育出許多像他一樣,不怕吃苦、鉆研技術的學徒。
“只要不停步,就會有進步”這句話,朱華時常用來鞭策自己,也鼓勵學生。在砂與火交織的最前沿,這位始終“在路上”的基層工匠大師,用扎根一線的實干擔當、面對“卡脖子”的破局勇氣和甘為人梯的傳承胸懷,讓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在產業一線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