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年3月20日7版)
3月的來安縣城,春寒還未散盡,但絲絲暖意已悄然彌漫。晚上7點,小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水安街區的文康快餐玻璃門“吱呀”一聲被推開。
“陳哥,老樣子來一份!”外賣員姜玲巧一邊跺著腳驅散寒意,一邊哈著白氣,頭盔上還掛著水珠。
“巧丫頭,外面冷吧,趕緊趁熱吃!”店主陳國強端來一份熱氣騰騰的快餐,順手幫她的保溫杯裝滿熱豆漿。投身快餐生意前,陳國強跑了5年外賣,其中的艱辛他再清楚不過。
陳國強笑著指了指墻上“暖新”店家的牌子說:“這是縣里今天剛掛的牌,現在店里特意給你們準備了充電柜、應急藥箱,下雨天還能借雨衣。這些可是當年我們跑外賣時最缺的東西。以后你們在我這用餐,都能享折扣。”
姜玲巧掃碼支付13元餐費時,驚喜地發現系統自動抵扣了3元,“陳哥,你這套餐本來就比外面實惠,再打折還能有賺頭嗎?”陳國強笑著搖搖頭:“薄利多銷嘛,而且看到你們能吃上熱乎飯,我心里很舒坦!”
正說著,姜玲巧的手機突然震動,她瞥了眼訂單:“陳哥,我得趕緊走啦!”
陳國強趕忙往姜玲巧手里塞了件雨衣:“這是‘暖新補給站’新到的物資,外面雨越下越大了,注意安全!”
暮色漸濃,街燈次第亮起。姜玲巧騎上電動車,回頭望去,“暖新”店家的黃色標識在風中格外醒目。
歇腳間隙,她打開保溫杯,喝了一口熱豆漿,暖了胃,更暖了心。
在這條不足千米的街區,已有20家商戶加入“友好”商戶、“暖新”店家的行列,大家盡己所能傳遞著善意。文具店專門設置了“騎手讀書角”,電動車專賣店免費提供胎壓檢測,藥店推出“義診日”……
令人欣喜的是,這種單向關懷正逐漸演變成雙向奔赴。22名騎手加入來安縣志愿服務隊,借助“服務換服務”的志愿積分機制,讓善意在供需循環中持續升溫。
“‘友好’商戶、‘暖新’店家可不只是個榮譽稱號,更是丈量城市溫度的一把標尺。”來安縣委社會工作部負責人石永江告訴記者,該縣打算把“暖新友好地圖”升級為App,實時更新服務點位,讓騎手們隨時隨地都能找到“溫暖港灣”。還將組建“紅騎志愿服務隊”參與公益活動,讓新業態群體真正成為城市治理的共建者、共享者。
當“打折促銷”的招牌悄然換成“志愿服務”的標識,來安縣正用這種充滿人情味的創新實踐,為新業態群體提供貼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