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年3月4日8版)
凌晨三點的滁州南譙區烏衣鎮黃圩村,勝利溝旁的青蝦養殖基地亮起星星點點的燈光。穿著防水服的養殖戶王新根貓著腰,在齊膝深的水里來回穿梭,熟練地把蝦籠里的青蝦倒入筐中。一尾尾肥碩的青蝦在網兜里活蹦亂跳。幾小時后,它們就將奔赴上海、南京、無錫等長三角交易中心,“跳上”居民的餐桌。
“今年天氣好,青蝦個頭大、品質好。蝦販子們都主動上門收,完全不愁賣!”王新根滿臉笑意,開心地向記者分享。7年前,他和妻子從浙江湖州來這兒,承包了100畝水面養殖青蝦。來之前,他們考察了很多地方,最終選定黃圩村。這里交通便利、水質好、租金低。
在烏衣鎮,像王新根這樣規模養青蝦的農戶有45戶。目前,全鎮青蝦養殖面積達5000余畝,年產值超3000萬元,是長三角重要的青蝦供應基地。
在當地,說起特色和品質,不僅是青蝦,紅山村的蟹香蛋黃鍋巴同樣響當當。
走進滁州新鄉村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濃郁的稻米香撲面而來?,F代化鍋巴生產線飛速運轉,飽滿的糯米經過浸泡、油炸、壓片、切片、包裝等工序,搖身變成一袋袋香脆可口的鍋巴。公司負責人顧建華是本地人,回想起過去,他仍覺得難以置信。十年前,這個地處兩省交界的小鄉村還無人問津,如今卻成了投資熱土。這變化,源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浦口—南譙被確定為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
“起初,工廠是作坊式生產,沒有現代化管理,也缺少自動化設備,成本高、產量低,產品和營銷手段都很單一。”顧建華回憶。后來,他們四處考察學習,加大研發投入、購置設備,全面更新生產經營模式和產品,還真把小鍋巴做成了大產業?,F在年產值超千萬元,產品遠銷北京、重慶以及蘇皖眾多連鎖超市。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給我們當地發展帶來新機遇,越來越多的基層群眾和企業從中受益。”南譙區烏衣鎮宣傳委員丁士晨告訴記者。未來,烏衣鎮將持續借著區域一體化的東風,積極融入長三角產業分工,在農產品綠色標準化生產、漁業綠色循環發展等領域大膽探索,主動出擊,讓更多綠色農產品暢銷長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