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12月28日2版)
為做好民生工作,我省在民生實事上大力投入的同時,也在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上持續發力。近年來,民生實事票決制在全省多地推開,架起政府“干的事”與群眾“盼的事”精準對接的橋梁,讓人民群眾真正成為民生實事的參與者、決策者、受益者。
2024年即將結束。一年來哪些事情讓人最有獲得感?
“小區和菜市場環境改造,是我們盼了多年的事,終于在今年都落實了。”這是天長市廣陵街道居民吳文彬的答案。
吳文彬住的小區,始建于1995年,原是天長市化工機械廠職工宿舍。近30年過去了,小區“衰老”嚴重。
“屋頂經常漏水,下水道又經常堵塞,墻皮脫落,路面坑洼,里里外外的老毛病不斷。”吳文彬告訴記者,改造小區是住戶們的共同心愿。
群眾多年的心愿,終于在今年落了地。這離不開天長市人大代表丁萬祥等人的助力。
每年實施10件民生實事,是天長市政府持續多年的“規定動作”。但哪些項目能入選,過去一直是政府決定。“現在我們推行了民生實事代表票決制,由人大代表根據民意投票表決民生實事項目。”丁萬祥介紹。
今年天長市人代會召開前,丁萬祥等20位天長市人大代表在廣陵街道選區走訪群眾,征求大家對年度民生實事的意見。“小區和菜市場環境臟亂差,是大家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丁萬祥說。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今年1月,在天長市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人大代表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選出了天長市2024年10件民生實事。其中,就包括廣陵街道老舊小區改造和萬家福農貿市場改造兩個項目。
“民生實事現在有了代表票決制,變為由人民選項目、政府來實施的‘由民作主’。”天長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王金友介紹,通過人大代表全過程參與民生實事項目的征集、票決、實施、監督等各個環節,架起政府“干的事”與群眾“盼的事”精準對接的橋梁。
按照緊扣民生、受益面廣、財力可行、當年辦結的原則,2024年,天長市在191個征集建議項目中確定了20個民生實事候選項目,然后再由人大代表投票表決,確定了萬家福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提升、17公里農村電力設施改造、公共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市區11處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建設等10件民生實事。
“這些項目看似零散瑣碎,但都是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而且項目是在征集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由人大代表選出的,更能反映民意,施工氛圍好,進展很順利。”天長市政府辦一級主任科員徐祥龍介紹,10項民生實事已全部辦結,其中,11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共改造樓宇65棟,改造面積15.47萬平方米,惠及居民1618戶。
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群眾才會真滿意。今年10月,經過半年的施工,萬家福農貿市場重新開門迎客,成為天長市的一大民生“喜事”。
萬家福農貿市場是當地居民的主要“菜籃子”。但由于建設較早,規劃滯后,再加上管理也跟不上,近年來市場環境衛生狀況越來越差。
“市人大代表來調研的時候,不僅我們商戶希望對市場進行整改,很多顧客也向代表‘吐槽’,市場環境太差,不方便購物。”老商戶袁義芝說。
如今,民生實事的落地,讓萬家福農貿市場舊貌換新顏:重新鋪裝的地面干凈整潔,按類分區的攤位整齊有序,路邊還劃設了停車位。“你看看現在的環境,從里到外大變樣,完全就是一個新市場。”袁義芝忙活的時候,還不忘向記者比劃著市場的變化,語氣中滿是興奮。
高興的不只是商戶。作為萬家福農貿市場的老主顧,吳文彬現在覺得在市場購物很“高大上”:“住的地方變新了,買菜的地方也變新了,生活充滿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