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11月20日8版)
凌晨時分,當人們都沉浸在夢鄉中時,賀云祥的豆腐坊里已經忙碌了起來。選豆、浸泡、磨漿、濾渣、煮漿、點制、成型……半夜泡豆、凌晨制作,對于賀云祥來說,如何做好一塊地道的豆腐,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年輕時我干過駕駛員、物流員、打零工,現在年紀大了,干不動了,父母也要照顧,深思熟慮下我準備把家族代代傳承的手工制作豆腐拾起來,沒想到現在越干越紅火,越干越有勁頭。”來自滁州市來安縣張山鎮仰山村的賀云祥已年過四十,憑借不服輸的干勁闖勁,一路將豆腐事業發揚光大。
然而,要想做出好豆腐,除了肯吃苦,還得精準把握每一項工藝環節。賀云祥的豆腐雖然干凈衛生,備受好評,卻難以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村干部說起小港組的泉水清澈、甘甜,便想,如果用泉水來磨豆腐,說不定能有奇效。
“我每天清晨就起來采集泉水,那時候的水做出來的豆腐口感最好。”賀云祥介紹,早晨空氣濕度較高,泉水流量大水質好,做出來的豆腐口感最好。憑借著不服輸的精神,賀云祥成功讓自己的豆腐在張山鎮脫穎而出。
無添加、純天然的豆腐產品廣受歡迎,賀云祥決定把自己手工制作的豆腐推廣出去。經過一段時間市場調研,他發現當地與南京多處農貿市場的蔬果交易往來甚密,于是他帶著“泉水豆腐”向南京六合進發,一盒小小的豆腐已能為賀云祥一家帶來十幾萬的年收入。
“接下來,我想要將我的‘泉水豆腐’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賀云祥聽說一些鄉村地區將磨豆腐作為特色文化體驗項目,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就積極與當地政府協調將磨豆腐等傳統技藝在鄉村旅游和文化體驗中應用,讓“磨豆腐”這條產業鏈延伸開來。
賀云祥所在的仰山村正是一年一度的滁州市桃文化旅游節的舉辦地點,他打算每年桃花節上都讓游客來體驗一下磨豆腐的樂趣,不僅要讓鄉親們吃上豆腐,也要讓更多人感受到傳統手藝的魅力。 (劉 銳)